女儿的高考(一)

  文/荣恩斋

      2006年是女儿的高考年,一晃已过去十几个年头了,其间许多事都如云如烟的淡忘了,唯女儿高考前后发生的一幕幕至今还清晰的印在我的记忆里,可以说那是我和我们家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记得2006年是吉林省高考考生最多的一年,报考人数达17.2万,是历年来最多的。


图片发自App

那年实行的是考前报志愿,并且没有平行志愿。每个批次只有第一志愿一次录取机会,也就是说如果你一本(重点大学)的第一志愿没能录取,哪怕你是考清华、北大差一分没考上,对不起,你也只能去上二本(普通大学)报道了。

 

    这种报考制度不仅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更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灾难和许多优秀考生一生的遗憾和心里阴影。


      这种报考制度下,考生填报志愿堪比赌博,风险和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因此每年都产生大量的北大、清华、浙大等报考名校的高分落榜复读生。


      一年压一年,一届压一届,已经形成了常态,被称之为“高四”,对应届毕业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


    不仅如此那些年高考成绩还实行各种加分:少数民族加分、二级运动员加分、文体特长生加分,各种证书加分……。


      也因此,整个社会形成从了孩子一上高中,家长就开始挖门子盗洞的花钱找关系走后门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弄加分:有改成少数民族的、有买运动员证书的、有想招儿弄各种加分证书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时间高考加分乱象丛生,竟然出现一大奇怪现象——女儿回来说:她班老师一说少数民族的同学站起来,话音刚落只见呼啦一下班级站起来一多半儿,不知什么时候同学们都成了少数民族了,只剩下她和几个同学是汉族。


      那时高考班上汉族成了少数,少数民族是多数都不足为奇了。


      班上有个一百七八十斤的大胖子,从没见他运动过, 却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高考加了20分。


      众所周知高考是万人挤过独木桥,每一分都要差出去几百人,20分试想得差出多少人。


      就在家长们绞尽脑汁纷纷想招怎么能愣把汉族改成满族的时候,我们家情况却正相反,符合条件能改也不改。


      是这样的我家老温是满汉混血,女儿有条件改成满族,于是我催促老温赶紧去办。


      没想到老温竟然坚决不同意办,他说:“如果咱的孩子要靠加这几分上大学,那还是不要上了,一辈子路还很长,不能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乘间伺隙的小技巧上,要靠自己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刻苦努力考出好成绩,“民族”不能改”。


      就这样在家家都在想招儿弄加分的时候,我家老温却明确表示,“民族”坚决不改,以后也不要再提这事儿了。所以女儿是标准的“裸考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儿的高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