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东平
从一九八一年的五月二十日开始,我已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到了年末,我和妻子携一双儿女回家探亲,算起来,这一晃近七年了!
在往回走的火车上,有一个照相的,是黑白“一 二 0 ”相机,一元一照共洗三张照片,我们四口人照了一张全家像。也就是这次普通的照相,给了我新的启发,使我步入了摄影照相生涯。
一九八二年春节后回到东北,我心里仍惦记照相这个事,感到这个技术不算土气,并且很有发展,赚钱也快。
正巧,本队有个张立军老师,他会照相,并且和我关系甚好。 我便拜他为师,他教我照了第一张像,并洗出来。照的是我儿子扶自行车的照片,至今仍保留着。
然后,他把照相机借给我,自己实习,我认真钻研练习。一两天后,我便可以给别人照相洗相了。从此对照像更有兴趣,也更有信心了。随后我自己买了一部“一二0”照相机,实现了我的爱好。
我又把二弟教会了,他也利用农闲时去照,虽然技术上会了,但二弟对外交这些方面不太感兴趣,照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
那年已是承包单干了,我们大家庭十口人的一百多亩地,由二弟带领全家干, 大小事我们每天晚上都在一起,向父母汇报。并商量家里家外的事该怎 么做,以免失误。父亲安排,我在外照相,每年给二弟几百元钱以表示辛苦补偿。
我骑着自行车下乡到各大队去照相,很受大家欢迎。慢慢的,全公社九个大 队几十个屯子,我到哪都有帮我张罗事的,也有招待吃饭的地方。 到后来和各大队的书记大队长也都熟悉了,喝酒吃饭就有大队安排了。影响面越来越大,大队的广播一 喊,想照相的人都自动来了!
其实我也很辛苦,白天照了一天,晚上回来冲卷洗相,成宿地干。最后一道程序是烘干切边,由妻子帮我干,我可以睡一会。有时照得多,四五天不睡觉,白天照常下乡跑,年轻也有精神头。
很快,不但本公社,周边公社我也去。不光个人家,大队开会,公 社开会也邀请我去,给会议照相,给与会人员照大合影。
这期间我办了个体营业执照,正常交纳工商管理费和营业税。
同时我又报名北京首届摄影函授学院,后学成结业。期间经常参加摄影比赛,摄影作品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有多次登报纸头条,并经常参加影展获奖,有关方面还发给我一个“中 国摄影家”的证。
县市给我发了不少很体面的证书,例如摄影协会会员、××日报通讯员、××报社特邀摄影记者、 民事调解员、计划生育报通讯员等等。虽然没啥大用处,但感觉生活很充实,也说明社会对我的认可。
过了几年,兴开了彩照。我又买了一台理光 7,一台 理光 10。白天照相,晚上可以睡觉了,照几天到齐齐哈尔洗一次。 乍兴过来彩照,大家都争着照,也舍得花钱。
这段时间,除了原来业务外,公社中小学以及各大队的学校,照毕业像都留给我。特别是每年的运动会,各种活动,都是我台上台下地照。我在与大家的相处上,大家很满意,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也很少失误。
一九八一年,三弟毕业分派到龙镇农场工作,我常去看他。我顺便带着照相机,给他的同学们照照相,留个纪念。 有了彩照以后,我在家这边照半月二十天的,就再到龙镇农场照些天。农场是县团级单位,除场部各企事业单位外 ,还有二十个农业连队,还有砖场,林场,良种站等。
我先从周边最远的连队开始照,慢慢地向场部包围。开始大家怀疑我拿的是画片。后来我从每个单位的照片中,挑选一张比较好的, 合成一个影集。大家一看是本单位的熟人,于是就相信了,很快局面就打开了。
不谦虚地说,这一带的彩照是我率先开始的。刚去时,只发现李明道家有一张彩照, 是从美国邮来的。这里的彩照虽然开辟晚一些,但进展速度很快。后期我为了尽快普及照相,我还经营胶卷,照相机业务。我从福建,厦门等地进了胶卷,批发给各个百货商店。那几年,龙镇, 北安,依安,齐齐哈尔的部分商店为我代卖胶卷。因此,我不用担心顾客买谁的,这几个县市在哪买都一样,多多少少有我的一点利润。我还着重推销照相机和普及照相技术,想使这个技术在这片土地上尽快普及。
这段时间,我还给不少人传授了照相技术,同时我也交了很多同行的朋友,如:李俊平,张士民,欧阳× ,康×× ,田××,彭崇瑞等,我们经常互相切磋技术。
彭崇瑞,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他是教师,爱好摄影照相,我们常在一起交流切磋照相摄影技术。后来他被调某国营集团公司任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直到现在,我们每天早上都互致问候。
有一天,我正在四队照相,突然接到教育科电话,说有个中师函授班要照毕业大合影,别人都照不了,问我行不行?
我应允后骑自行车飞快往回跑,到中学好几十里地,由于那天也顺风,一小时就赶到了。排完队列,顺利进行了拍照。
当我去送照片时,老师们都很惊喜,头一次见到这么鲜艳、这 么清晰的照片,还是大尺寸的。教育科长曲向前,高兴地说,头一回见这么大 的照片,底下还能打印上的绿色的字!
此一时,彼一时。若是现在就不足为奇了!有智能手机,老少妇孺都能照。社会 发展了,智能化了,真是今非昔比。
教育系统这么多学校,年年照毕业相,照名签,各种活动都需要照相。教育科长曲向前,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以为,如果教育科有这样的人,就不用把大笔钱花给外边了 。尤其是,教育系统要求开展勤工俭学,正可以把照相彩扩作为勤工俭学的一个项目。于是教育开会通过了这个决议,决定聘我到教育科上班。
教育科曾有过这个设想,并且已买了一台施乐彩扩机,始终不会操作使用,因此决定招聘我到教育科,负责这个业务。 开始,我再三没答应。我只想乐守田园,当个自由公民,流动照相倒也自由自在。
后来,科长再三邀请,并答应我三个条件, 第一,按中级职称待遇给我开工资。第二,我的子女按教师子女待遇,免学费。第三,给我分住房,那时住房还是统一分配的。
科长的态度很诚恳,我暂时答应了。我想把技术传授给学校后,培养好能胜任彩扩照相的人,我还要回去当我的自由公民。
教育科很快成立了“育人照相彩扩中心”并挂牌,由我负责。还从学校抽调两名年轻老师,一个罗宵,一个孙殿军,也都是大学生。让他俩协助我开展工作,学习彩扩照相摄影技术,我们主抓勤工俭学照相彩扩业务。
自此,学校的照相业务,农场的运动会,节日的文艺会演等一切活动,都是我们分内的事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这段时期,我工作顺利,发展很好,当应感恩我生命中遇到的贵人。
教育科长曲向前,是我的伯乐和贵人 ,他为发展勤工俭学聘请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的选择,使我走向理想的方向。
继任科长李福荣、王金海坚持既定方针,始终支持我们的工作。特别王金海科长,是领导,又是老乡,有共同的语言,彼此心照不宣。
为了拓展业务,教育科曾委派陈希祥带领我去过尾山、格球山、二龙山等农场,与其教育系统建立合作关系。
各中小学、各分校的校长、班主任以及全体老师,始终对我们支持捧场,在各种活动照相、名签照相、毕业照相方面都积极组织,热情配合。
那几年,管局的教育会议都在龙镇中学召开,住在中学招待所 。当时我也住在中学招待所,由于和管局教育处的领导以及所有农场的教育科长、中小学校长朝夕相处,慢慢都熟悉了,促使我们的业务得以向外拓展。那几年,十四个农场的教育科,中小学,大部分都和我们签定过毕业照相的约定。
正因这样,才使我们业务从本教育系统走上十四个农场的教育系统,又从教育系统向外围延伸拓展。
从教育界的领导和老师,再到连队的职工、书记、队长,场 部各科的,场长,副场长和我处得都很熟。党委书记赵文启在一次开学典 礼大会上曾表扬我“为丰富农场的文化生活,为教育的勤工俭学做出了极大貢献”。
慢慢地,我由不想来变成不想走了,在结束了盲流生涯之后,又走上了新的征途。
那年教师节发纪念品,我和其他老师一样,也领了一把伞。那把伞,伴随我走了许多岁月,直到退休。阴能挡风遮雨,晴可防晒避太阳。
[第二十章 完] [全文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