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一条好出路吗?

最近一段时间,中高考录取基本落实,有一个反复热议的词就是“职业教育”。很多人认为“双减”政策之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生们不用再千军万马地去挤高考这一根独木桥,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在高中阶段就读职业学校,走应用型人才的道路。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焦虑,避免教育军备竞赛。

不过,也有人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初中毕业就分流,一半学生上不了普通高中,断了高考“金榜题名”的梦想,这难道不是让家长更焦虑、更内卷吗?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分流,为什么就不会引起家长的焦虑?

要知道,德国的孩子可不是从高中分流,而是从小学四年级,也就是10岁就开始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分流了。大体来说,一拨孩子会进文理中学,奔着考大学去;另一拨孩子会进职业预校,奔着职业教育去;还有一拨中间的孩子会进“实科中学”,也就是间于文理中学和职业预校之间,可进可退。其中,能够进文理中学的孩子,也就是在40%~50%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孩子的未来走向,在10岁的时候就大致划定,为啥家长就不焦虑呢?普遍的解释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非常成熟、正规,比如由企业、政府和学校联合办学;有多达426种职业教育方向;有完善的“双元制”培养机制,一边做学徒、一边学文化;等等。所以,德国职业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足够好的教育,这是从教育体系本身来看。

这个解释当然没错,但如果再深究一层会发现,也许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未来出路。德国蓝领工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收入水平来说,比白领差不了多少。而且,蓝领工人的晋升渠道也上不封顶,有不少德国企业的CEO都没读过大学,他们都是通过职业教育,从一线工人一步步提拔上来的。

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和发展前途越好,职业教育也就越被认可。其实这个经验中国也有。年长一些的人应该还记得,在1990年代以前,中专非常吃香,比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还高,因为那时候的中专毕业生可以直接成为干部。之所以后来中专不再吃香,就是因为它不能再和好工作挂钩了。

所以,想让职业教育重新被重视、被普遍接受,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把它和“好工作”重新挂钩,不断提高蓝领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所以一个根本的问题是:怎么才能把蓝领工作变成好工作?

几年前,产业观察家宁南山提出过一个扎心的问题:为啥中日韩等东亚国家,民众勤勤恳恳,聪明奋进,但竞争压力普遍很大;反观那些欧洲国家,工作轻松愉快,下午四五点下班很正常,好像经济增长也不差。问题出在哪儿?

宁南山的答案是,还是东亚掌握的高利润产业不够多。比如农业化工、油田服务、军事工业、制药产业、医疗器械、航空工业、高端豪车等等,这些高利润产业的制高点还牢牢掌握在欧美企业手中,所以,他们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可以过上相对轻松惬意的生活。反观日韩等国,虽然是发达国家,却被困在电子、汽车等几个非常有限的赛道上,被迫开启“地狱竞争”模式。

为什么这些年国家一直在强调产业升级、一定要发展起自己的先进产业。只有打破世界的原有产业格局,玩儿命地拓展高端产业,才能让中国的每一个劳动者,无论上不上大学,都能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中国的家长们才能真正摆脱教育焦虑。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业教育”是一条好出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