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文化建设

苏州之行,既是一场自然人文风光之旅,也是一场激发教育智慧之旅。在实地参观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和苏州沧浪实验小学两所当地名校以及聆听潘虹校长《一位教育者的觉醒》和汤灿校长《文化领导与优质学校建设》两场精彩的报告之后,只能用震撼一词来表达内心感受。学习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创造,简单梳理此次外出学习的所思所想。

一、他山之石

1.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潘校长从学校文化建设导入她的主题报告。传承和创新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通过德性养成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评价系统构建、校园环境优化、文化符号建设六大工程,使师生于无声处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柱。她所经过的两所学校都是把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当做重要课题来研究,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足以让我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

汤校长的报告更是突出文化领导与学校建设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说第二实验学校是建立在苏州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基础上成长,那么沧浪实验小学更是立意高远,在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中向美而生。特别是她的课程宣传片,将苏州的古典与现代美融合在学校课程之中,美不仅是艺术,也可以是品行、健康、语言和思维。激发师生内在的生命力和思维力,生命本真,真趣而行。

2.教育科研成果非做不可。

在听报告的时候,我百度了一下两位校长的简历。除了各种荣誉称号之外,由她们主持的科研成果均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南北教育的差距关键是在理念上。她们的科研意识决定了她们注定能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教育“真理”。

3.学生发展目标“德”“学”并重。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总目标之下,每所学校又要结合自己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等培养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的学生。综合两所学校的学生发展目标来看,第二实验学校:崇德、乐学;沧浪实验小学:崇德、博习。我理解的意思是立德和做学问同等重要,这与新课程方案中提到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一致。通过聆听两位校长的报告,两所学校已经探索出“五育融合”的实践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名片,它承载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以校园文化应该做给谁看?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是此次学习中产生的问题,以下便是自己浅显的思考。

二、何以攻玉

1.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的精神皈依。

除了校训、校风、校徽等精神层面的标识,也包括建筑、教室、座椅、校服等物质化的标识。也包括学校的教学、节日、仪式等具体的行为规则。这些都与全体师生息息相关。所以,校园文化应该做给这所学校的全体师生看,全体师生应该对学校为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是所有人的精神皈依。那么问题来了,目前我们的校风、校训、学风、教风等等是否要继续完善?全体师生是否认同?这是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有了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才会有下一步行为自觉。

    2.校园文化是显现在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中。

和苏州的两所名校相比,我们的文化原点在哪?我们的办学特色在哪?

(1)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天道酬勤”出自于《周易》中的卦辞。天指上天,道指规律,天道可引申为客观的规律,酬可以解释为实现志愿,即酬答、回报。勤为勤奋。意思:勤奋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是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只有心境平稳、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有所作为。此二句作为校训,既作为师生发展的目标,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彰显文化自信。

同时,“道”“勤”“静”“致远”等字词又可以赋予更多的内涵,比如遵循“循道”释为教师的教: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抑或是学生的学:科学的研究态度,“静雅”释为教师的职业操守,抑或是学生的品行:“致远”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抑或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培养未来之人才等等。从这句话中可以找到很多教师与学生共通的交融点。

    那么这些文本文化可以怎样转化成外在物质文化?我认为,我们的两座教学楼可以命名为“静雅楼”“致远楼”;可以找一面墙将展示“勤”字的不同字体(这也是游览苏州园林后深感“不识字”的破解路径之一),找一块石头写上“静”;校园的小路命名为“崇德路”“问学路”,小亭子小花园小广场等等。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外显校园文化。但是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可以少但是要精致,甚至可以留白。

    (2)从城市发展中来。日照是一座年轻的海滨城市。她有很多张名片。日初出光先照、水上运动之都、北方绿茶之乡、黑陶文化、农民画之乡等等。只选择一个点来做精做实做出成效。比如农民画或者黑陶都可以,既作为学校特色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3.校园文化要突显“五育融合”。

鉴于两所学校的学风,简约而不简单。我认为,“修德”“问学”四字很好的概括了做人和做学问的标准。《中庸》中有一句话:“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到中庸”。教育是要培养能够勇担民族复兴之大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德是立身之本,会学习更是一种能力。所以,一个孩子在天宁小学生活和学习六年后,应该具备什么的品质和能力,以上四字可以简单概括。如果不够全面还可以再加上“健体”“尚美”。

    总之,学校文化应该发挥育人的功能,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学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