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行为金融学

心理偏误根植在人类的基因中。对人类心理的洞察,在投资中占据着极端重要的地位。

动物精神:曾被边缘化的概念

金融学其实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学科。正式的金融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在此之后注重理性预期的芝加哥学派就引导了整个金融学。之前提到的芝加哥大学的尤金·法玛教授,有效市场理论之父,就是其中的领导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理性这个概念根本没有进入到正统金融学的研究范畴中。很多和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相违背的现象,就叫做市场异常现象。

甚至在那个年代,将心理偏误的内容引入到金融学,会被视为异端。

但是市场中大量不符合理性假说的现象,怎么能全都用“异常”来解释?而且“异常”频繁有规律性地出现,就应该叫做常态,并加以研究。

行为金融学:投资是人的行为

到了七十年代,情况有了改观。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就发现人类的很多非理性是根深蒂固的。而且,这些非理性一定会通过交易行为影响到价格

他将人类的行为偏差引入到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研究人类非理性对市场价格影响的行为金融学和行为经济学。

但这些研究长期处于边缘化,即使在2002年,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后,行为金融学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直到2007年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行为金融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

2013年的诺奖颁给了三个人,其中之一是强调纯理性的尤金·法玛教授,另一个则是强调人的非理性的罗伯特·席勒。二人分别来自于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也是理性预期学派和行为学派的的大本营。

到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颁给了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领军人物,心理账户的奠基人塞勒教授。

人总是受情绪支配的

纯理性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假设,人的感知和情绪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个个体汇总起来之后,自然这种情绪也会在整个社会的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8-15 行为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