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跳跃性假设”,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准备举行大课间活动,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跑1000米。

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犯了难:上一回跑800米还是在高中时代,1000米我还没跑过呢!我真能跑得完吗?听说还要把活动过程拍成录像,去参加区里的比赛,要是我跑不完中途退出来,那该多糗!

心里这么想的,可是到拍录像当天早上,我还是穿好运动服回到了学校。还是先试跑看看吧!

跑了400米,就觉得很累,不想再跑了。回想高中时考800米,才勉强及格,跑完后累得半死不活的。我肯定跑不完的。还是别参加了,免得影响学校名声。

图片发自App

到了下午,大课间活动正式开始。跑步的指令音乐响起时,隔壁班的班主任向他们班跑过去,经过我身边的时候说:“你赶紧跑啊!”

很奇怪,当时只犹豫了两秒,就立即冲向自己的班级,和孩子们一起跑起来了。一圈,两圈,三圈……身体越来越沉重,气息也开始有点跟不上了,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能影响学校拍录像的效果,更不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半途而废的班主任!

最后,我终于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1000米跑的全程。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对于常常跑步的人来说,这只是小菜一碟。可是对于我这个多年没有参加长跑,一直怀疑自己的运动能力的人来说,可算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一次对自己的突破。

反思我在练习时,认定自己不能完成1000米的长跑,是做出了“跳跃性假设”。所谓“跳跃性假设”,是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未经理性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做出的假设。

图片发自App

当时我跑完400米感觉很累,就假设自己不能跑完1000米,就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因为我只是凭当时的感觉就给自己下了判定,但没有考虑到人是有潜能的,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潜能是可以被激发的。

这种“跳跃性假设”,是怎么产生的呢?成甲说,可能是因为直觉;也可能是是小时候看到父母或者其他人这样处理过,我们后来跟随模仿了,变成自己的处理方式;或者我们曾经有相似的经历,当时采取了这样的行为,后来便延续下来了。

我在学生时代,一直很怕上体育课。因为觉得自己的运动能力不强,就不太敢去尝试,也害怕挑战,自尊心很强的自己,很怕被人笑话,怕没面子。于是越不自信,不敢尝试和练习,体育成绩就越差,进而影响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还常常一到上体育课,就条件反射式地肚子疼。

也许之前这些不成功的体验,让我形成了这次的“跳跃性假设”。幸好我尝试了挑战自己,最后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只有不陷于这种不加思考的假设,不给自己设置太多的限制,人才能不断突破自己,取得进步。如何发现跳跃性假设,产生新的解决思路呢?答案很简单: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成甲说:“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放慢思考的速度来审视“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等问题,我们就更可能发现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反思,反思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错误的判断。”

每天可以这样问自己: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如果能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那么一定会不断进步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远离“跳跃性假设”,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