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辉:《儿童的人格教育》之引言

2019/1/28,阴。《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引言12/182。

多日未打卡,心又开始焦躁。无奈这几日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25号开家长会、领通知书、悼念一位老中医。26号6点半起床赶去常德的车接大宝,晚上才到。27号接了大宝赶往怀化。加上晕车也没有看书写笔记。看到前面大侠老师发的关于经典阅读读书笔记整理发刊的消息,回想着我该整理哪一本书的读书笔记,脑袋是晕的,心是焦躁的,似乎自己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

起初买《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为了自己两个孩子的教育,买了大半年了也一直没有翻阅。如今两个宝贝都在身边,有了具体对象,有了具体实践,再结合书本理论,希望自己能有所悟。就好比早上看到大侠老师在我朋友圈的评论,为孩子选择读物要有所选,有所不选。虽然给孩子买了很多书,但是我不知道适不适合、好不好。让班上每个学生寒假每日一读也没有很清晰地指导。包括自己选择读物,也没有确定性。只知道阅读重要,却仍没能有系统的指导。2019,学着为大小宝贝精心选择每一本绘本,为班上孩子推荐合适的课外阅读,为自己选择心爱之书。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所著,彭正梅、彭莉莉译。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自卑而超越。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在引言里,阿德勒说“在考察人格的构建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他特别强调意志的实现对人的意义。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追求优越是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也是支配个体行为的总目标。他认为人人都有一种,向权力意志这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个总目标,力图做—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同时提到了补偿性性格,分为三种: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从小被宠坏的儿童(这里与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是不谋而合)。这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会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雄心。

这里并论述了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第二个基本问题是涉及个体如何投入与运用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他想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即职业问题);第三个根本问题产生于人类分为两种性别的事实(两性问题)。“由于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把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是其发展的检测器,因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拥有社会情感,是否拥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后就会发现他向上努力的方式与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程度,所有的一切交织在一起,并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霞辉:《儿童的人格教育》之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