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50天,15.6言忠信,行笃敬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50天

原文阅读:

15.6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讲解:

    子张问如何才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事要笃实敬慎,即使到了野蛮的地方,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事不笃实敬慎,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

      站立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在车上,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几句话写在束身的大带子上。

启发思考:

        言与行,最能够直观地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古人常把“德”“行” “言”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大夫臧文仲曾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立德”是崇礼、树立德行,“立功”是善行、建立功业,“立言”则是善言、创立学说。如果有人能做到“三立”,就可以永垂不朽了。可见,古人对“言”与“行”的重视程度。

        我们知道,儒家重修身立德,孔子非常重视言行问题,对于言行有许多规范要求。孔门以“文、行、忠、信”为“四教”,其中“行(德行)”是“立德”,“忠”是“立功”(行事),“信”是“立言”,这些都与“言”与“行”有关。夫子的相关言论也有很多,根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在《论语》中,“言”字共出现126次,“行”字共出现72次。而且,在孔子言论中,“言”与“行”经常连用,泛指人们的言行举止或道德品行。

        对于“子张问行”,孔子从“言”与“行”两个方面提出要求:“言忠信,行笃敬。”“忠信”是主要强调的是“信”,即所谓“言而有信”,“笃敬”主要强调的是“敬”,即所谓“居处恭,执事敬”。“忠信”和“笃敬”集中体现了“克己复礼”的基本要求,是古人修身立德的重要内容。齐国贤相晏平仲曾说:“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

        为了强调“言忠信,行笃敬”的重要性,孔子又补充了两句:“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立”是站立,“参”是参与、加入,“参于前”就是浮现在眼前的意思;“衡”是车轭,“倚于衡”就是刻写在车乘前面的横木上。朱子《集注》中解释:“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随其所在,常若有见,虽欲顷刻离之而不可得。然后一言一行,自然不离于忠信笃敬,而蛮貊可行也。”意思就是,无论身处何处,或站立或驾乘,都要谨记“言忠信,行笃敬”的修身要求,须臾不离,永远不忘,这就是“行”。

        有学者总结,孔子对于言与行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层面,具体要求是“言忠信,行笃敬”,即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制规范;二是道德层面,具体要求是“慎言慎行”、“危言危行”、“危行言逊”或“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三是行为层面,具体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   

        在“言”与“行”的关系问题上,孔子强调“先行其言”或“言之不出”,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而本章的“言忠信,行笃敬”,虽然只有六个字,却言简意赅,到了现代社会,也依然是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最后,顺便说一句,这又是一个很经典的教学场景。子张为了谨记教诲,立即把孔子关于“行”的言论写在自己的衣服大带上。那时候不像今天,有手机、有电脑,交流记录很方便。在孔子的课堂里,学生有疑问,老师随机而发当下开示,学生抄起笔就记在束身的大带上。师生们在紧张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日有所进、月有所积,不断进步,天天向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350天,15.6言忠信,行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