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临习周记(4.6~4.19)

此次,小编临习的是《峄山刻石》,是后世将笔画基本补充完善的复刻原拓印修整版本。学习篆书,以李斯、李阳冰之篆书入手,先学习严谨规矩,掌握中锋运笔,了解篆书的文字及其写法,再临习清代篆书。

之前临习了李阳冰的《千字文》主要是个了解、熟悉篆书的过程。关于李斯的篆书,是有些争议的,有很多历史学者认为非李斯,或者非李斯一人所书,但是这些不影响我们通过这些秦代的刻石来学习篆书。从《峄山刻石》开始,也是因为所留字数较为多,而且有很多后人补充完善的版本。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峄亦作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丞相李斯等诵秦德而立,为始皇刻石之始。此刻石已经久佚。唐《封演闻见记》中记载,石为北魏太武帝推倒,邑人火焚。杜甫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诗句。可知唐代即有摹本,后世所传,乃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此后以此本翻刻者甚多。明陈思孝评《峄山碑》翻刻次第以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郑氏第三,应元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

《长安本》:“群臣从者,感思攸长”之“攸”字中竖作两笔,它本虽以长安本出,但皆作一笔。清杨守敬跋《长安本》:“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具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

但是,和《泰山刻石》比较,《峄山碑》之字略宽,笔画稍显瘦硬,个别字的篆法不符合秦代篆书写法。然由于字数齐全,字形完整,对后世学篆者影响很大,唐代李阳冰之“铁线篆”即从此碑出。

《峄山刻石》正面、左侧的碑文为: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背面的碑文为: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 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全部石刻222字。

​小编的书写是从右至左,从上至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篆书临习周记(4.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