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法则9-拆书练习10/100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法则9:优质父母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

R 阅读原文

       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与爱孩子不是一回事。如果孩子所喜欢、所追求、所思考的事物是父母不能容忍的,即便很多父母还是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同样也会羞辱或拒绝孩子。我所使用的“接纳”这个词,包含了爱的意思,但接纳比爱更难做到。你可以把它称为“无条件的爱”。

        然而,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并不意味着你喜欢或认同孩子的所有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接纳了你的孩子,你就是在爱他,并接纳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必然接受他的行为。你需要在作为一个人的孩子和孩子的行为之间做出区分(参见法则11)。(我所使用的“行为”一词,适用于任何人所经历的行为,包括说话。因此,行为既包括我们做了什么,也包括我们说了什么。)

        将一个人与他的行为区分开来,有利于弄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你的孩子的自我意识——他的思想和感受——是重要的,你的目标应该是要学会理解和接受它们。试图改变孩子的思想或感受很难获得成功,还很有可能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参见法则39)。

        另一方面,你所观察到的孩子的行为,包括他所说的和所做的,则必须符合与是非对错有关的道德规范。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行为事关纪律和规则,而思想和感受则与之无关(参见法则11)。

       只要你的表达方式不是在羞辱他,或让他很有负罪感(参见法则10)。我不知道你是这么想的,我很高兴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不过,你的想法还是让我感到很难过。同时,如果你在任何时候发现你的儿子对待弟弟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那就务必要设立清晰的规则和界线。另一方面,除非你的儿子真把他对弟弟的感受转化成了实际行动,否则,他的感受也只不过是感受而已(参见法则19)。

I 重述原文  

       世上没有父母不爱孩子,然而比爱更深的是接纳,接纳意味着知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不只是喜欢孩子,要接受孩子所喜欢的,就是对待孩子的爱不要附加条件,比如:孩子回家认真写作业,考试成绩好,听话就很喜欢孩子,这种有所求的基础上的喜欢,不是真正的接纳孩子。孩子在情绪不好时,或犯错误时,不要随意贴标签,要从孩子这种行为背后去找原因,不会因为这些不好的行为,而对孩子产生厌恶等不良情绪,但接纳孩子并不是认可所有孩子的行为,这是两回事,接纳的是孩子本身,并非他所做的行为,也就是要区分孩子及孩子所做的事情。

       将孩子与孩子的行为区分,能够弄清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那么重要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思想和感受是重要的,要学会理解和接受,想改变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是很难的。孩子的行为必须要符合道德或行为法则,这与思想和感受是能分开的。只要是孩子有不合适的行为时,你不是在羞辱他,或让他有负罪感,你表达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感受,并表达孩子的行为让我感到难过,并且对一些不好的行为设定明确的界线。

A1 激活经验

        前些天和老婆讨论喜欢和爱的区别,喜欢就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是以我为主,以我的思想、感受和标准去评判一件事或一个行为,比如,我喜欢吃大虾,是从我的角度去考虑,喜欢大虾的味道和口感,而不会去考虑大虾的感受的,这种情况下,往往是单向的偏好。爱与喜欢不同,我个人觉得,爱中包含着接纳与包容。爱的前提就是接纳你所爱的事情或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你爱一个事物或人,就是要喜欢好的方面的同时,对不好的方面也要接受,认同这种差别,不会因不好的方面而全盘否定或偶尔否定。接纳了孩子,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过于喜形于色,在孩子有不好行为或表现不好时,不过于悲观,或是觉得孩子的行为让自己没有面子,甚至言语过激,但并不是意味着你要允许孩子的所在行为,你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表达我的感受,并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知道是什么行为引起了不好的感受。比如,前段时间,孩子上美术班时,上课不专心,经常游离在老师讲的主题之外,任何小的事情都能让她转移过多的注意力,因此,接连几次接她,他都是最后下课了还没有画完,还要补一会儿,为这事孩子妈说过她几次,而且还着急了,不管用。后来,我接过几次,也是这个问题,我只是表达过,上课要专心,不能边玩边画。偶尔有一次,我去接她,刚到时,就她自己提前画好并收拾好书包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表扬了她。我说:“并不是因为你每次下课都没有画完而不高兴,而是老师讲课你不专心,别的小朋友在专心画画,你在玩,到最后没有画完,我们学画画的目的是好好画画,不是快点画完,收拾书包回家。只要你专心的画,画不完也没有关系,你要表达的东西就需要很多的细节或时间,只要你专心的去画就行”。从那以后,孩子画画基本上每次都能准时完成,并且,在回去的路上会把她画的这幅画给我讲一讲,分享自己那处画的如何,为什么要这么画。

A2 催化应用

       接纳孩子是认同认可孩子本身,但并不意味着认可孩子的所有行为,在发生违反道德或法则的行为时,先不要生气,知道这不是世界末日,这只是成长中遇到的正常问题而已,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我们每个成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个小孩,先接纳他,不要评判,要知道他是我们的一部分,接纳孩子从接纳自己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接纳孩子本来的面目-法则9-拆书练习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