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白鹿原》34

读完本书的最后一章,目光落在末尾的省略号上。长达数分钟,凝视窗外的天空。

幻想着如果陈忠实先生还活在这个世上,我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见他一面。但绝非向大师讨教什么长篇小说的写作技能和诀窍,也不希望与他攀谈《白鹿原》获奖过程的前尘往事,而只想与他互诉衷肠。如果他看了我的读后感想,我想他不会拒绝我。

再仔细看了一下最后两行小字:1988.4一一1989.1草拟 1989.4 一一1992.3成稿,575页,最后一页标注526千字。然后掩卷,久久地沉思。四年时间,五十二万多字,那可是陈忠实先生的枕头之作啊!获得茅盾文学奖固然让他欣喜,而无数读者的喜爱,更让他死而无憾了!

但我知道他心里的话并没有在小说里倒完,我想说的话也没有在读后感里写尽。

而那些话应该才是衷肠,需要倾心相诉,也值得倾心相诉。

此前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下多次看过《白鹿原》,也曾为悼念陈忠实先生写过一首诗:    2016.4.29

早岁究寻世事艰,枕边独放白鹿原。

黑娃悲壮生无望,白灵凄美死有憾。

翻鏊英雄多智慧,覆巢百姓少平安。

自从巨著成诗后,多少罂花不屑看!

现在回过头来看,认知还是比较肤浅。有些过分注重在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与悲欢离合。这或许不算什么错误,但至少属于目光狭隘,容易因小失大,顾此而失彼。

譬如这最后一章,黑娃为保安团起义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避免了一场流血牺牲,加快了滋水县革命胜利的进程。但当新中国成立不久,他却被红色政权当作反革命分子与岳维山、田福贤一同镇压处死。黑娃的被枪决与白灵的被活埋,怎不令人痛心疾首。就他们个人而言,都是冤案,但毕竟有昭雪的时候。就像此后那个十年中含冤而死的老革命大功臣一样,历史终归会为他们正名。

白孝文那时节坐在主席台上,但此后的岁月却未必一路高升,安然无恙。

鹿兆鹏随军转战去了新疆,多年以后或许又是高官肩负历史重任。这个不是没有可能。鹿子霖在台子下面心里喊出:“天爷爷,鹿家还是弄不过白家!”的慨叹,其实为时还早,除了不知消息的鹿兆鹏之外,他的小孙孙还没有长大成人呢!沿着白鹿原上以往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一切还在继续之中,并没有定论。但广大人民群众,总是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不断得到实惠和幸福。相对于亿万人民而言,个别人的不幸遭遇即使不断出现,又算得了什么?只有依靠国家法制的健全,社会持久安定和谐,才能逐渐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其实这最后一章,陈忠实老师似乎采取了突然落幕,戛然而止的艺术手法。本身要说是圆满的大结局亦可,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反动派被消灭的消灭,被打倒地打倒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但就书中的主要人物而言,白嘉轩挺身而出解救黑娃却未果,因气血蒙目,栽倒在冷先生的门槛上。虽经冷先生抢救保住了性命,却以失去左眼为代价。此后他作为白县长的父亲,在人前表现出一种善居乡里的伟大谦虚来,还是躺在炕上养息眼伤的一月里反反复复反思的最终结果。到头来盯着已经变成傻瓜的鹿子霖还是觉得问心有愧。那句“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和转过身忍不住流下的泪,已经无法感动鹿子霖。

鹿子霖自那日枪毙岳维山等三人被吓傻之后,他的有灵性的生命已经宣告结束,没有灵性的生命却延续到农历入冬季节才离开了人世。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白鹿原上这些陈忠实先生笔下的人物却一直栩栩如生,活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目中。他们有些是烈士是英雄,有些是正人君子,有些是土匪孬种。有平庸之辈,有柔弱之身。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与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因为《白鹿原》这本书而与世长存,甚至于与世相融、与世共进。

忘不了的《白鹿原》,忆不尽的陈忠实!此后将长久地伴我在魂里梦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白鹿原》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