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所谓诗谶忽悠 几乎每个诗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

前言

前些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风流才子秦少游写了一首词,他死后,为什么有人说他是提前为自己写的一首挽词?

题主的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诗谶,诗谶的意思是:诗人的作品中,有些内容无意间预示了后来发生的事。《冷斋夜话》云:

世人之诗,例多禁忌,富贵中不得言贫贱事,少壮中不得言衰老事,康强中不得言疾病死亡事,脱或犯之,谓之诗谶。

作诗的时候,富贵人不要说贫贱的事,年轻人不要说衰老的事,健康人不要说疾病死亡的事,假如说过后来又发生了就是诗谶。

一、秦少游的诗谶

秦少游在雷州时曾经写了一首《挽词》,不过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而不是词。《挽词》诗云:

婴衅徙穷荒,茹哀与世辞。官来录我橐,吏来验我尸。

.............略................

无人设薄奠,谁与饭黄缁。亦无挽歌者,空有挽歌辞。

题主提到的秦少游词,应该是指他当年做了一首《好事近》,其中提到了“古藤阴下”。而秦观几年以后真得就死在了古藤州,是不是有点神秘?

北宋著名诗僧惠洪《冷斋夜话》中记载了秦少游的故事:

秦少游在处州,梦中作长短句曰:‘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

后南迁久之,北归,逗留于藤州,遂终于瘴江之上光华亭。时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饮,笑视之而化。”(《苕溪渔隐丛话》引《冷斋夜话》)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新党人士章惇、蔡京等人上台,苏轼、秦观等纷纷被贬,秦观出任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秦观在处州的时候填了一首《好事近》,其中有“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当年被宋哲宗贬谪的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秦观途经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当时口渴想要喝水,送水人至是,秦少游已经含笑而逝。

二、乌鸦嘴孔平仲、黄庭坚?

秦观在处州时还作了一首《千秋岁》,这首词风靡大江南北,和贺铸的《青玉案》大概是北宋被唱和最多的两首词了。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据冯煦《蒿庵词论》记载, 秦观这首词写成之后,去拜访朋友孔平仲,孔看完词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 事后孔平仲说:“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

秦观的去世与孔平仲的担心没有什么关系,离开处州后,秦观又先后被贬到郴州、横州、雷州等地。几年以后在返回的途中去世,已经是1100年了。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秦观好友,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写过一首绝句: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1、3句说的是陈师道,陈师道字无己,曾经做过秘书省正字。2、4句说的是秦少游,古藤州正是秦少游去世的地方。

令人唏嘘的是,这首诗写完后的第二年,1102年,陈师道也去世了。很不幸,清高穷困的陈师道受冻而病死,真应了黄庭坚那句“正字不知温饱未”。

崇宁二年(1103年),黄庭坚在鄂州又想起了秦观,于是写了一首诗寄给好友贺铸(字方回) :

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不过贺铸(1052~1125)的命比较硬,一直活到了的1125年,还幸运地躲过了两年后的靖康之变。可见陈师道的去世跟黄庭坚没啥关系,秦观的去世与孔平仲也没得关系,迷信要不得。

三、历史上有名的诗谶

谶 chèn,表示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古人很喜欢在诗中寻找这样的句子,文人们一生不知道写过多少诗文,后人总能够从中找到几句说成是预言、预兆,于是就出现了诗谶。

“金谷二十四友”中石崇和潘岳的故事是比较最有名的诗谶故事。金谷二十四友个个都是名士:闻鸡起舞的刘琨、祖逖,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引起洛阳纸贵的左思等。

英俊潇洒的“掷果男神”潘岳写过一首五言诗,诗中最后几句是 :

扬桴抚灵鼓。箫管清且悲。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后来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奢侈荒淫的石崇和潘岳同一天被绑上了刑场,临行前两个人面面相觑,不由得想起来当年的那首诗:

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

两人死前一个54岁、一个是52岁,真的是“白首同所归”了。

《王直方诗话》中说秦观当年有诗云:“平生逋欠僧房睡,准拟如今处处还。”结果第二天,秦观因言落职,被贬处州,当时的人也认为是诗谶。又有关于苏轼和陈师道的诗谶:

陈无己《赋高轩过诗》云:‘老知书画真有益,却悔岁月来无多’之句,不数月遂卒,或以为诗谶。

东坡在定武,作《松醪赋》,有云:‘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盖自定再谪惠州,自惠而迁昌化,人以为语谶。《王直方诗话》

如果信则有的话,真是处处诗谶了。

四、古人关于诗谶的争议

宋朝王楙《野客丛书》说:

《王直方诗话》举东坡、少游、后山数诗,以为诗谶。渔隐以为不然,谓人之得失生丧,自有定数,乌有所谓诗谶云者,其不达理如此。

《王直方诗话》用苏轼、秦观、陈师道的诗举例,证明诗谶的存在,但是胡仔不以为然,举例反驳,认为没有诗谶。

人之得失生死,自有定数,岂容前逃,乌得以谶言之,何不达理如此,乃庸俗之论也。如东坡自黄移汝,别雪堂邻里,有词云:‘百年强半少,来日苦无多。’盖用退之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之语。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晚虽南迁,亦几二十年乃薨,则‘来日苦无多’之语,何为不成谶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举例说苏轼的‘百年强半少,来日苦无多。’化用了韩愈的‘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这首诗做完以后,苏轼还活了二十多年 。所谓的诗谶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王楙不太认可胡仔的话:

仆谓此说亦失之偏。诗谶之说,不可谓无之,但不可谓诗诗皆有谶也。

其应也,往往出于一时之作。事之与言,适然相会,岂可以为常哉?渔隐举东坡诗之不应者为证,可笑其愚。大抵吉凶祸福之来,必有先兆,固有托于梦寐影响之间。

而诗者,吾之心声也,事物变态,皆能写就,而况昧昧休咎之征,安知其不形见于此哉?但泥于诗谶则不可。《野客丛书》

王楙认为胡仔说的偏颇,他以为诗谶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所有的诗都是谶语。应验的往往是一时之作。大多数吉凶福祸来的时候都有先兆。有的托于梦中,而诗为心声,诗人自己未必意识到但是却能通过诗表现出来,但是不可拘泥于所谓的“诗谶”。

​五、处处诗谶

不管古人怎么争论,以老街的观点来说,所有的诗人都会找到诗谶,只不过有人流传下来的诗多好找,有人的诗少不太容易找而已。当然,假如诗人仅仅传下来几首的话,就没法找了。

公元768年(大历三年),五十七岁的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岳州(今湖南)。登上岳阳楼后写了一首著名的五律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两年前写过的诗中有一联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诗仙李白传说是落水而亡,而李白关于水的诗足足有几百首,总能挑出一句似是而非的句子,例如: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李白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被叛将李希烈扣留劝降,因为不肯投降而死,从颜真卿的诗中也能找到:

龚胜耻事新 .....舍生悲缙绅。《咏陶渊明》颜真卿

王莽篡汉以后,龚胜不肯侍奉王莽,说“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于是绝食而死。颜真卿传下来的诗也就几十首而已,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诗句。

​结束语

诗谶有点像算命先生八面玲珑的话术,总是能够找到似是而非的含糊论据。 如果你听信了,多少自行车也抵不住本山大叔的忽悠。

不过按照王楙的说法,我们潜意识中对于未来有一种模糊的预期,很可能有意无意在诗中表现出来。诗谶其实是我们心底里对于未来的一种担忧。如果这样理解听着似乎有些道理,但这就有点像心理学的范畴了,与古人定义的诗谶不是一回事。王楙更像一个超前的哲学家。

前些年流传一些所谓的李白预言诗,几乎没有一首是真正的“诗”,那都是网络上不懂作诗的人编造的文字游戏。

假如真得相信所谓的诗谶,老街可以告诉您,只要这个诗人传下来的诗有几十首,一定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似是而非的诗谶。今天科学如此发达,不要被古人愚昧的文字游戏给忽悠了。范厨师的自行车与手表还是自己留着用好一些。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14 宰相苏颋在李白19岁时 就称其天才英丽 可以相如比肩

观唐习律十一 沈佺期《独不见》是唐人七言律第一吗?

观宋填词66 人人尽知苏东坡 您可知苏小坡苏大坡苏西坡是何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被所谓诗谶忽悠 几乎每个诗人作品中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