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李清照(二十一)

20220424(静心而论1190):

    初“识”李清照(二十一)

      李清照的诗词(结婚以后) (四)

      由于朝政之争,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在大观元年(1107)三月,罢相五天之后就去世了,赵家的大树倒了,新党蔡京对赵家疯狂迫害,不给赵家人在汴京一丝生存机会;终于在这年的秋天,李清照和赵明诚,离开京都,回到了赵家青州老宅生活,一住就是十四年之久。

        在这十多年中,两人过起了屏居的生活,几乎与外界隔离;但相对于他们在京城受政治斗争猛烈撞击的生活,这时候就平静多了;“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李清照后来在《金石录后序》中,这样回忆他们当时在这里的生活,生活安稳,衣食之外还有节余,赵明诚接连担任了两个郡(莱州和淄川)的太守,拿出全部俸禄来从事书籍的校勘。

        在青州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这处赵挺之生前可能要作为退身之处的老宅里,李清照初来乍到,甚是喜欢;她根据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把书房命名为归来堂,把居室命名为易安室,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和丈夫在归来堂的生活,是她一辈子中比较美好的时段,那段时间她最风雅、最自由、最开心,夫妻也有恩爱的时候,但多数时间矛盾频出,始于赵明诚的醉心金石,他把这看做比金钱美女还重要,为了他的这项事业倾注了太多的精力,而忽略了身边的爱人;而偏偏她的爱人是个多愁善感、情丝敏感之人。夫妻两个的交流主要在金石书画方面,其余时间赵明诚不断外出求碑访古,留妻子一个人在家,她两又没有孩子,孤单寂寞常常伴随着李清照的夜深人静,无处言说,只有通过诗词来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于是就有了《点绛唇·寂寞深闺》。

      《点绛唇·寂寞深闺》: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闺房深深,人儿寂寞独居,柔肠一寸,便有愁思千缕。怜惜春天,春天又转眼逝去,催落它的,是那几滴冷雨。倚遍栏杆有何益?总是没有情绪。心上的人儿,你究竟在何处?望眼欲穿,只见那连天芳草,无尽头的归来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寂寞之愁、伤春之愁、伤别之愁、盼归之愁,通过词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再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

        这首词虽不是这个时候的作品,但也是反应李清照同样的心境,独守空闺,身心憔悴,想唤回丈夫的爱与陪伴,但空想却不能实现,这样的心境在她结婚以后,常常出现。但李清照在青州那些年,赏花写词,评判文人墨客的文章,自己研读其他文人所填诗词,还拜读了晁补之多年前写的词评,写出了见解独特的《词论》,对后世词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于李清照的这篇《词论》,有人说她见解独特,而有人则说她狂妄自大,不管怎样,作为一名女子,她无惧冷眼,敢于指摘名人大家,写出自己对于填词的真实看法,就是了不起。特别是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地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虽然李清照在词论中没有对如何写词进行系统的说明,但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她的词作看到她对她的《词论》的有力例证。

        在青州屏居这些年,李清照的诗词歌赋体现了这段时间的特点,咏花颂梅,寂寞深闺,离别愁恨,都有体现,但与丈夫共同经营金石书画事业,为她后来续写的《金石录》以及《金石录后续》提供了许多真实的素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李清照(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