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斋主兵剑先生《讲国学》系列:孔子在无道的乱世中始终坚守一个道义的准则,孔子的出仕是要在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内实践的

儒学,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中有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春秋晚期,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公在文化上制礼乐集周礼之大成,因此鲁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周朝礼乐文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了,春秋时代的儒则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入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定约束自己。

从小耳濡目染加之一生恪守准则,孔子的仁礼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通过对孔子一生行为轨迹的探讨,我们可以剖析出他的政治观,即仕隐观,这种政治上的矛盾亦对中国文人的价值选择影响深远。

孔子的从政能力有多强?一年搞成一个全国模范县。

孔子50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当时鲁国刚刚经历阳虎叛乱,鲁定公想有一番作为,就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开始做了中都宰,中都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他的政绩可以说是一鸣惊人!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

中都在今天山东省的汶上县。孔子在那里才干了1年,就把中都搞成了全鲁国的模范县。“四方皆则之”就是这个意思。有人会怀疑,我们现在的地方一把手即使搞一届5年,也未必能够成气候,孔子1年怎么做得到?但《史记》就是这么记载的。这说明孔子确实很行政才能。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假如有人用我来治理一个国家,少则一年,多则三年,就会大见成效。一般人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总以为孔子在吹牛。实际上不是,孔子是有底气的。他的底气来自他做中都宰时候的政绩,确实不是吹出来的。因为政绩突出,孔子立马由中都宰调到中央,升为司空。

司空是个什么官呢?司空就是司工,相当于工程部兼建设部部长。不久,由司空升为大司寇。这个官位权力比较大,相当于司法部长兼政法委书记。不久,孔子又加了一个职位,叫做“摄相”,相当于代理宰相。短短几年间,连升三级。这也说明孔子的行政能力是很出众的。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国见孔子在鲁国受到重用,担心鲁国会强大起来,齐景公于是约鲁定公见面,想欺负鲁国。这就是齐鲁“夹谷之会”。因为孔子是上卿加上熟悉礼仪,被选为鲁君相礼,也就是司仪。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与齐景公和晏子交锋,挫败了齐国的阴谋。当年的齐景公和晏子没有用孔子,这次会盟又吃了亏,哪里肯善罢甘休呢。于是,齐国就挑选80个女乐送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鲁国君臣迷恋美色歌舞,朝政荒乱。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会将祭肉送给有地位的大臣,但这次并没有送给孔子,实际上是不想再任用他了。

孔子大约从50岁到54岁之间,在鲁国做了大约4年的官,显示了他的卓越的从政能力。他最后离开鲁国,除了齐国从中挑拨以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鲁国内部的矛盾。孔子想加强鲁定公的君权,削弱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实力,这就是“堕三都”事件。由于鲁国“三桓执政”的政治格局已根深蒂固,孔子一开始得到过季、孟、叔三家的支持,比较顺利,但后来这三家担心削弱“陪臣”实力,最终会轮到自己身上,就转而抵制。所以,孔子在鲁国政治改革的失败,根子还在鲁国复杂的内部矛盾。孔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难违,人算不如天算,没有痛彻的感受,是不会这样说的。

1孔子的出仕观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修养与政治作为,同时孔子思想以“仁”“礼”为核心,讲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自觉肩负起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儒家将出仕作为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1.1出仕之路的选择

儒家主张积极从政,作为新兴的士阶层的早期代表人物,孔子丰富的礼乐知识不仅赋予了他变革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以道救世的责任与决心。孔子所谓的道,即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包含着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是孔子理想社会的基础。

1.1.1因贫困而出仕谋取薪资

孔子的父母先后于其幼年、青年时期离世,家中贫困,孔子自幼就学习了各种本领。孔子在二十岁左右时,娶妻生子,为了养家糊口,他做过一些小官,例如委吏和乘田等,虽是小职,但已初步展露其政治才能。

1.1.2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出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守丧期间,孔子因听闻季氏飨士,便欣然前往,却遭季氏家臣阳虎的拒绝。三十五时,孔子因躲避鲁国内乱,前往齐国,本被齐景公赏识但遭到晏婴等大臣的反对。

五十岁时,孔子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再升到司寇,孔子这时才真正参与到政治核心,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候。

孔子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外交会盟上不仅保住了鲁国的尊严,还收回了被侵占的鲁地;面对鲁国根深蒂固的贵族专权现象,孔子也是雷厉风行的对贵族进行打压。

总体看来,孔子的出仕之路不外乎这两种目的,既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也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更为耀眼的自当是孔子为推行其“仁”的思想,不惜十四年的奔波劳累之苦。

1.2出仕的原则

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烽烟四起,周天子早已只是个摆设。如果真按照此原则来行事,那么他根本就无法出仕。孔子作为一个积极从政的人,必须寻找机会推行其道,但他并非毫无原则的盲目地追求。

孔子在鲁国为政时,鲁国日益强大,引起了邻邦齐国的恐慌,齐国于是用计将美女与良马献给鲁君和季桓子。鲁君和季氏果然沉迷于玩乐之中,怠于政事。随后鲁君郊祭,竟不能依制惯例送肉俎与孔子,孔子因未受到符合道义的待遇,倍感失望而离开鲁国。

孔子第二次到卫国时,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乘一车,让宦者雍渠参乘,孔子为之次乘,招摇过市。孔子为此深痛时俗之薄德而好色,并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

孔子在无道的乱世中始终坚守一个道义的准则,孔子的出仕是要在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内实践的。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孔子之学与佛老之学的异处,即在无可无不可之间存着一个“义”字,一切都要符合道义而行。卫国仪封人感慨的说道:“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都兵剑,号卧牛斋主,桃园书画社社长,剑兰客厅掌门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书法作品被称之为“兵剑书法”。共和国同龄人,出生于太行之巅一一山西陵川。都兵剑先生曾戎马军旅20载,后创办“北京鸿都书画院”并担任院长,研究探讨和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都兵剑先生先后发表书法专集《翰墨剑情》、《兵剑书法作品集》,中篇小说《岁月留痕》,回忆录《剑行》,散文集《手机上的歌》等文学艺术作品。

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是当代行书名家,兵剑先生的行书被誉为当代流体行书名家,可以说兵剑先生把行书写到了精致程度,并且在书法风格上也自成一体,是在继承中以所发展的。兵剑先生出版了很多部书法学习的专著和书籍,为普及书法教育、学习书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对于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来说,自然与古朴并存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北京大学姓氏文化研究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这样评价卧牛斋主都兵剑先生的书法作品:“兵剑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兵剑书法中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兵剑书法中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兵剑书法观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兵剑书法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兵剑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兵剑书法铁书银钩,韧如精钢。兵剑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兵剑书法,一笔而下,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兵剑书法,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兵剑书法,又归于虚旷,兵剑书法中这近乎癫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冲动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灵气。兵剑书法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卧牛斋主兵剑先生《讲国学》系列:孔子在无道的乱世中始终坚守一个道义的准则,孔子的出仕是要在符合仁义道德的标准内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