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

目录

一. 写在前面

二. 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x)

三. 实战分析

例题1

(1)均值的关系

(2)协方差的关系

(3)小结

例题2

小结

四. 补充


一. 写在前面

有关协方差矩阵和互协方差矩阵的介绍可以看这篇博客: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1】-CSDN博客

本篇文章主要关注相关矩阵以及例题分析。例题会总结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二. 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x)

给定数据矩阵如下:

\bold{X}=\begin{bmatrix} x_{11} & x_{12} & \cdots &x_{1p} \\ x_{21} & x_{22} & \cdots &x_{2p} \\ \vdots & \vdots &\ddots &\vdots \\ x_{n1} & x_{n2} & \cdots &x_{np} \end{bmatrix}

样本向量的均值头上会有个横线,如\bar{\vec x},将样本的协方差记为S,计算公式快速复习下:

\bold{S}=\frac{1}{n-1}\sum_{i=1}^n(\vec x_i-\bar{\vec{x}})(\vec x_i-\bar{\vec{x}})^T

每个向量的都是p维的,也就是实际有p个随机变量,令\bar x_j代表第j个随机变量的均值,j的取值有p个,也就是j=1,2,\cdots,p。根据上一篇文章的分析,协方差矩阵对角线处的元素\sqrt{s_js_j}代表变量j的标准差。

我们知道任何正态分布,都可以变成均值为0,方差为1的标准正态分布。借助此思想,我们来对数据矩阵中的元素进行标准化,如下:

z_{ij}=\frac{x_{ij}-\bar x_j}{\sqrt{s_{jj}}}

原始数据矩阵,现在变成:

\bold{Z}=\begin{bmatrix} z_{11} & z_{12} & \cdots &z_{1p} \\ z_{21} & z_{22} & \cdots &z_{2p} \\ \vdots & \vdots &\ddots &\vdots \\ z_{n1} & z_{n2} & \cdots &z_{np}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vec z_1^T\\ \vec z_2^T\\ \vdots\\ \vec z_n^T \end{bmatrix}

新数据矩阵的协方差与原始数据矩阵的协方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bold{Z}的第i行,代表第i次取样,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1张图片

对矩阵进行分解成一个对角阵和列向量: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2张图片

此处的对角阵每一个元素都是开根号的格式,且每个元素都被取了倒数,所以令: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3张图片

简单分析:矩阵的逆对应每个元素的负一次方,矩阵的开根号,对应元素的开根号。以上运算告诉我们向量\vec z_i与向量\vec x_i的关系可以用矩阵V来衡量,n个样本向量都是如此,如下:

\vec z_i=\bold{V}^{-\frac{1}{2}}(\vec x_i-\bar{\vec x})=\bold{V}^{-\frac{1}{2}}\vec x_i-\bold{V}^{-\frac{1}{2}}\bar{\vec x}

把n个向量\vec z_i相加并处以n即可得到对应的均值,计算如下:

\bar{\vec {z_i}}=\bold{V}^{-\frac{1}{2}}(\bar{\vec x}-\bar{\vec x})=0

不难理解,因为向量z为标准化的结果,所以均值为0.

根据z与x之间的线性关系,新的数据矩阵的协方差矩阵,可以计算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4张图片

其实此矩阵R就是原始数据矩阵X的相关矩阵(correlation matrix)。

有关这个矩阵的计算公式分析,大家还是可以看我之前的那篇博客。

其实有关协方差矩阵可能会出现半正定矩阵的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出现Mahalanobis distance和mean-centered ellipse,由于篇幅关系,暂时就先放个直观理解的图,如果有人关心的话,以后再补上详细文字解释。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5张图片

三. 实战分析

例题1

给定二维的向量样本,抽取n次,形成如下数据矩阵:

\bold{X}=\begin{bmatrix} x_{11} & x_{12}\\ x_{21} & x_{22}\\ \vdots&\vdots \\ x_{n1} & x_{n2}\\ \end{bmatrix}

样本X对应的均值向量为\bar{\vec x},协方差矩阵为\bold{S}_{\vec x}。假定存在另外一个样本Y,Y与X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尝试计算样本Y的均值与协方差。

解:

(1)均值的关系

观察Y与X的关系,发现它们样本之间满足线性关系,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6张图片

其中矩阵\bold{C}=\begin{bmatrix} 1 & 1 \end{bmatrix}

可以发现样本x为一个二维向量,样本y为一个标量。由此,y_1,\cdots,y_n的样本均值,可计算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7张图片

第一个等号:均值的定义;

第二个等号:向量X本质有两个变量,分成两部分;

第三个等号:两个变量的均值,此时的两个变量均为变量;

第四个等号:样本y与x的均值关系,可以用一个矩阵C来衡量;

备注:矩阵C为一个行向量,\bar{\vec x}为一个列向量,两者相乘为一个数。

(2)协方差的关系

因为样本y的本质为标量,所以y得协方差其实就是y的方差。将y_1,\cdots,y_n的方差记为s_y^2,由此进行计算: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8张图片

第一行等号:样本y方差的定义;将数据y_i\bar y分别代入;

第二行等号:样本向量x的两个变量分别合并;

第三行等号:完全平方差公式;

第四行等号:求和符号拆分成三个;

第五行等号:

向量x的协方差为2行2列的矩阵。该矩阵为对称矩阵,根据对协方差矩阵的理解可得:

\sum_{i=1}^n(x_{i1}-\bar x_1)^2=s_{11}

\sum_{i=1}^n(x_{i1}-\bar x_1)(x_{i2}-\bar x_2)=s_{12}=s_{21}

\sum_{i=1}^n(x_{i2}-\bar x_2)^2=s_{22}

其中s_{11}代表协方差矩阵第一行第一列的元素,以此类推。

我们知道方程的运算与代数的运算之间是有关系的,由此可进行总结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9张图片

此处的运算就是单纯的线性代数的知识,就不做过多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右边矩阵运算完的结果为一个标量。

(3)小结

已知向量型随机变量X,对其做一些线性变化形成随机变量Y:

\vec Y=\begin{bmatrix} Y_1\\ \vdots \\ Y_q \end{bmatrix}=C\vec X+\vec d

其中\bold{C}\in R^{q\times p},\vec d\in R^q

\bar{\vec y}=\frac{1}{n}\sum_{i=1}^n(\bold{C}\vec x_i+\vec d)=\bold{C}(\frac{1}{n}\sum_{i=1}^n\vec x_i)+\vec d=\bold{C}\bar{\vec x}+\vec d

换句话说,一旦给出了X的均值,我们可以利用\bar{\vec y}=\bold{C}\bar{\vec x}+\vec d求y的均值。

量Y与X之间的协方差矩阵满足:

\bold{S}_y=\bold{CS}_x\bold{C}^T

例题2

已知变量\vec X=\begin{bmatrix} X_1\\ X_2\\ X_3\\ X_4 \end{bmatrix},可形成数据矩阵\bold{X}\in R^{n,4},已知其协方差矩阵如下:

\begin{bmatrix} 2 & 0&0 &0 \\ 0& 2&1 & 0\\ 0 & 1 & 2 & 1\\ 0&0 &1 &2 \end{bmatrix}

试求\begin{bmatrix} X_1\\ X_3 \end{bmatrix}\begin{bmatrix} X_2\\ X_4 \end{bmatrix}之间的互协方差矩阵(cross-covariance matrix)。

解:

\begin{bmatrix} X_1\\ X_3 \end{bmatrix}看成一个新的变量,将\begin{bmatrix} X_2\\ X_4 \end{bmatrix}看成另一个新的变量,两者合并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10张图片

第一个等号:变量Y的定义

第二个等号: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注意列向量中X_1\sim X_4的顺序;

由此便找到了变量Y与X之间的关系。根据例题1的结论,可计算变量的Y的协方差矩阵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11张图片

对变量Y进行分割: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12张图片

根据协方差分割的思想,对Y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分割如下:

详解协方差矩阵,相关矩阵,互协方差矩阵(附完整例题分析)【2】_第13张图片

由此\begin{bmatrix} X_1\\ X_3 \end{bmatrix}\begin{bmatrix} X_2\\ X_4 \end{bmatrix}之间的互协方差矩阵(cross matrix)如下:

\begin{bmatrix} 0 &0 \\ 1 &1 \end{bmatrix}

小结

给定一个向量型的随机变量:

\vec X=\begin{bmatrix} X_1\\ X_2\\ \vdots\\ X_p \end{bmatrix}

进行分割:

样本均值可得:

协方差的割分如下:

\bold{S}_{11}就是样本\vec X^{(1)}的协方差矩阵;

\bold{S}_{22}就是样本\vec X^{(2)}的协方差矩阵;

\bold{S}_{12}\bold{S}_{21}则可以看成\vec X^{(1)}\vec X^{(2)}之间的互-协方差矩阵;

四. 补充

对于二维随机向量(X,Y)来说,数学期望E(X), E(Y)只反映了X与Y各自的平均值,方差D(X), D(Y)只反映了X与Y各自离开其均值的偏离程度. 但它们对X与Y之间相互关系不提供任何信息.

二维随机向量(X,Y)的概率密度 f (x,y)或分布列p_{ij}全面地描述了(X,Y)的统计规律,也包含有X与Y之 间关系的信息. 我们希望有一个数字特征能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这种联系. 协方差和相关系数就是用来描述X与Y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字特征.

你可能感兴趣的:(矩阵,线性代数,概率论,数学建模,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