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古人不仅知道太空失重漂浮,而且还知道直升机螺旋桨工作原理,还利用螺旋桨制作了飞车飞向天空?

东晋古人不仅知道太空失重漂浮,而且还知道直升机螺旋桨工作原理,还利用螺旋桨制作了飞车飞向天空?

上述内容记载在东晋葛洪大师所著的《抱朴子》一书当中。对,就是那个给了屠呦呦青蒿素灵感的葛洪大师。他不仅医术精湛,还深刻影响了岭南人民的生活,他有个徒弟叫“黄大仙”,时至今日,在广东及东南亚一带仍旧声名显赫。粤港澳一带喜欢用药材煲汤的习俗就是他为了提高当地人的身体素质而大力推广并流传下来的。


葛洪(283—363)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阴阳家、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世称小仙翁、葛仙翁,在中国哲学史、医学史、乃至科学史上都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其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一文中写道:

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师言鸢飞转高,则但直舒两翅,了不复扇摇之而自进者,渐乘罡刂炁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枣心木可以制作飞车,用牛皮将几把剑(薄片)结成环状的螺旋桨,中间是轴承,下面是用来蓄力的拉弓牛皮绳,皮绳一拉,旋翼就通过扭力上升,可以牵引飞车飞向天空,有点类似大型竹蜻蜓。当上升至40里高度以后,就进入太清之中,即刻托起人漂浮。


竹蜻蜓是公认的螺旋桨的原型。春秋时期,中国人发明了竹蜻蜓。这个简单而神奇的玩具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18世纪,竹蜻蜓传到欧洲,被称为“中国飞陀螺”。



西方早期直升机的设计构想来自于达芬奇(此人也被多方证实属于伪史部分)的首稿。传说,19世纪末,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达芬奇所画的一张关于直升机的想象图,一张用上了浆的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螺丝钉,它以弹簧为动力进行旋转。当达到一定的转数时,就会把机体带入空中,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可以改变飞行方向。


一种被称为竹蜻蜓的直升机玩具在15世纪中叶,也就是在达芬奇绘制出带螺丝旋翼的直升机设计图之前就已经传入了欧洲。英国空气动力学之父乔治·凯利对竹蜻蜓非常着迷,他于1796年仿制和改造了竹蜻蜓,并由此制作出第一个飞行器,相对旋转的模型直升机。1907年8月,法国工程师保罗·科尔尼(Paul Cornu,1881年6月15日-1944年6月6日)研制出人类首架直升机,并于同年11月13日试飞成功。


五代时,吴兴人、吴越时官国子博士邱光庭(丘光庭)在《海潮论》(宋史·志·卷一百六十一)提出了关于潮汐生成的理论,并据此解释潮汐成因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并于书中言:抱朴子云从地上四十里之外,其气刚进,巨物不落。

这与失重颇为相似。

葛洪则认为那里的大气可以托起人和众物:龙初升阶云,其上行至四十里,则自行矣。

那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抱朴子卷十五·杂应篇:此言出于仙人,而留传于世俗耳,实非凡人所知也。

尽管葛洪是这么说的,但其实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对科技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风筝,古人称之为鸢(yuān)。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便已出现了木制的风筝。据考证,东周人墨翟,曾“费时三年,以木造鸢,飞升入天”,距今大约2400年。

公元19年,为攻打匈奴,王莽下令招募异能之士。一日,有人称会飞,王莽很高兴,于是让他当场试验。此人便在长安举行飞行表演。《汉书·王莽传》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

唐代《独异志》记载,梁武帝曾利用风筝作军事用途,来传达消息。

13世纪时,金蒙战役中,金人曾放出风筝,附带鼓励被俘兵士叛逃的传单;当风筝飘到蒙古兵战俘营上空时,他们便把线切断,将传单散播出去。


明朝,官员万户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来实现载人飞行。他在一把椅子后面,装上四十六支大火箭,人坐在椅子上,两手拿着两个大风筝,然后叫人用火把这些火箭点着,他希望借着火箭推进的力量,再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使自己飞向前方。虽然实验并没有成功,但万户飞天的勇气实在令人敬佩。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晋古人不仅知道太空失重漂浮,而且还知道直升机螺旋桨工作原理,还利用螺旋桨制作了飞车飞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