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 ‖ 《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

对家有学生娃的家庭来说,2021年绝对是颠覆性的一年。随着双减政策频出,细则陆续出台,学校配套政策——课后延时服务也开始全面铺开。

本以为,中小学放学延迟2小时,解决家长接送难问题,家长会热烈欢迎。

奇怪的是,不少家长却坚决反对,其中理由最多的一条是:放学太迟,孩子来不及上辅导班。

我想起来几年前,为减轻学生负担,不少地区的小学都将放学时间提前到了三点半左右,同样也是遭到了不少家长的吐槽: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家长五六点才下班,孩子谁来接?

对学生减负来说,为什么早点放学和晚点放学都无法让家长满意?

其实,抛开政策细节不完善这些理由,对大部分人来说,看起来是反对不同的事物,甚至有可能发生再同一个人身上,其实都是反对同一件事:政策与我当下的利益不符。其实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无意去评判家长们的反对出发点是对还是错,其实这个例子向大家展示了一个现象:人的本性都具有利己主义的一面。

利己主义思维源自一个不幸的事实:人类不是天生就能考虑到他人的权利与需求的。我们不是天生就会欣赏他人的观点,明白自己的观点存在局限性。只有经过训练,我们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存在利己主义思维。我们不是天生就能认识到自己倾向于进行利己主义假设,以利己主义的方式利用信息和解释数据,以及利己主义的概念和观念从何而来或有什么含义,我们不是天生就能认识到自己的立场是自私的。

因为大脑中牢固的利己主义思维模式,已经给我们惹了很多麻烦,导致我们经常:头脑不清醒、人云亦云;过早下结论、没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做出毫无根据的假设......

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卓越领导者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在其著作《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中,通过对利己主义思维和社会中心主义思维的批判,教给我们摈弃错误、扭曲和带有偏见的非理性思维,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来认清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真诚和公正的方式观察社会、认识自我和他人。

“因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对我有利,所以这是真的。”

在利己的世界里,人类天生的自私基因让人往往无法理性而公正地看待他人。

令人欣慰的是,理性而公正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今天,你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自私问题。你要留意人们是否常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并抗拒他人的自私行为。仔细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公正对待哪些你依据自己的所受的教育认为是“坏人”的人到底有多么困难。你还要注意发现自己不公正的行为到底有多么不容易(因为大脑天生就会隐藏自己不愿面对的东西)。

——《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

练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认识到人的自私天性。

请在内心告诉自己:我和其他人一样,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是承认并正视人性的这个部分,把它摆到台面上来,才有可能去控制自己自私的倾向。

练习的第二步是察觉:留意自己与他人的自私行为。

通常,我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欲望和自私之心,总是抱怨和指责对方。不妨多多关注自身,如果每做出一件自私的事,就把它记录下来,甚至可以因为这个发现奖励下自己,而不是自动地区找借口把它合理化,放任自流。

练习的第二步是改变:列出改变的行动计划。

将那些被自己的自私行为影响到的人的观点也记录下来,并思考将来如果遇到类似情形自己改如何避免做出自私的行为。

具体可以参照一下格式:

今天,我的自私行为如下.......

我的自私想法如下.......

我的自私行为影响了下面这些人......

将来,在遇到类似情形时,我可以通过下面的理性方式来思考和行动.....

其实,在双减政策出来后,我是欢呼雀跃、双手赞成的。为此,我和不赞同双减政策的朋友做了一番辩论,甚至不惜用“狭隘”来攻击对方,其实,其实深究起来,我何尝没有动过补课的想法呢?现在的赞成,其实更多是因为“他人都不补课,我也可以不补课”的如释重负。

以上是我自私的行为和想法。

当认识到这一点后,我知道自己看待双减政策的角度仍然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仍然没能摆脱被培优裹挟的焦虑。

其实,如果要公正理性地理解双减政策,还需要更多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他人层面考虑,比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老师等,去了解他们的需求,还要从教育未来发展的角度去设想政策的影响等。

所以,双减政策不是一个简单的赞成与否的问题,而是我们该如何去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问题。这是我今后需要学会公正理性思考的方式——从多角度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思考。

如果你还在对当下的双减政策焦虑,不妨静下心来一起想一想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 ‖ 《批判性思维:反盲从,做聪明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