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

         斗,真是明朝宫廷的主调!

         斗来斗去,一些人是为了荣华富贵、权力,而一些人是为了正义大道、百姓福祉。有人的地方,就有这些斗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较量:邪恶与正义,丑陋与善良。历史已经无数次的告诉我们,邪与正是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较量,邪不胜正往往不是最完美的结束,却它却是下一场较量的开始。回到现代,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政治体制,各种制度相对科学完善,人员素质普遍得到提升,较量似乎也变得文明,不像以前那样是腥风血雨、赤裸裸的针锋相对,更多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总而言之,是隐藏得更深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就有较量,恒古不变。

        在明朝宫廷斗争里面,能左右斗争的核心,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皇帝对待权力的态度,决定了斗争的形式与生态。集权,如朱元璋与朱棣,下面那些猫猫狗狗相安无事;权力的制衡如朱高瞻促成的文官集团“票拟”与太监“批红” ,就是形成文官集团与太监集团的制衡;弃权,如朱厚熙,就是什么都不管;玩权,如朱厚照,操纵大臣!越集权,宫廷越清明,但皇帝累得半死,不是每个皇帝都可以像朱元璋、朱棣那样精力旺成。权力制衡+明君是当时最理想的政治系统,因此才有朱瞻基的仁宣之治与朱祐樘的弘治盛世,可惜明君似乎都容易早逝(可能太老累),这两位分别38岁、36岁就结束英明的统治。

        君主昏庸、懦弱与腐烂,身边定会妖风四起,奸臣当道,忠良受害;当君主清明、强势与积极,必是正义伸张,妖邪龟缩。宫廷形势、全国上下,全系皇帝一人身上,因此才会有朝代更替、天下合久必分与分久必合。亦因此,现代国家,甚至企业治理,本质上就是要建立去中心化的制度,先有长治久安。

          谈一谈第四部出现的这位明星。

         正德年间第一牛人(明朝一哥)王阳明,就是到了五百年后的今天,也是家喻户晓,他的“心学”对明朝中后期的影响非同小可,因为大部分文臣都是“心学”的传人!王圣人的“知行合一”,据我的一些理解,“知”是良知、知道,因为“心学”是良知之学、光明之学;而“行”,就是实践与行动。“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世间万物运转之根本法则,不是随便掌握。而即是能“知”,也未必能“行”,如嘉靖年间“心学”传人徐阶,忍受屈辱二十多年,才能将奸臣严嵩一党铲除,识时度势,侍机而动,以恶除恶,比奸臣还奸,是“心学”的精华。王阳明作为当时伟大的军事家,其兵法核心“心不动随机而动”也体现了“知行合一”。总言而之,“知行合一”是为了良知,根据形势作出最佳选择,这个选择,没有任何限制。这是我个人浅陋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