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是一本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的故事。

在这个小小诊室里,有刚刚新婚,就罹患癌症的大学教授;有自以为是,认为别人都是蠢货的制片人;有因前半生“颠沛流离”而声称再不好转就在七十岁生日自杀的老太太;有因酗酒问题与原生家庭创伤的20多岁的姑娘;也有40多岁刚和男友分手,几乎崩溃的作者自己。

作者从来访者与治疗师两个角度向我们解释一个道理:“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一个最本质的问题: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等等。

我们没有相似的经历,但是可以找到相似的自己,对自己真的很有启发。

原文摘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他还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愤怒是大多数人最容易进入的情绪,因为它是指向外在的,愤怒地责怪别人能让你感到痛快又义正词严。但宣泄出来的情绪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你透过表层去看,就能瞥见表象下积聚着更多情绪,那些你没意识到的或是不想表达出来的情绪: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不安。如果你能包容这些更深层的情绪,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去理解它们,倾听它们的诉求,你将能更有效地管理你的愤怒,那你也就不会总是怒气冲冲的了。

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

阅读感受:

昨天晚上看完后,我对我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为什么总是很难与别人建立关系找到了源头问题。

从小到大,我都一个很容易敞开心扉的人,就连我的发小和我在高中时的闺蜜在平常中都有一层隔膜,目前而言,我真的可以敞开心扉交流的一个是我妹,还有我大学里两个同学。

我以前想过为什么我总是把我自己封闭起来?我不敢谈恋爱,在同龄人之间放不开自己,很难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害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我一直让自己处于一个很“安全”的地位,这样我不用去改变,一直这样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 “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我让我自己不发生变化。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的生活轨迹在我上二年级那一年发生了变化,二年级之前由我爷爷奶奶照顾我,但是二年级之后,我爸妈从外地打工回来了,我爸爸开始打我,因为我学习不好,几乎一年一打(恨铁不成钢的爱)当时我还一度怨我妈妈,因为我妈妈就在旁边看着,不去帮我。我为了不再挨打,开始好好学习,性格转了个大弯,从外向,调皮到内向,几乎不说话,也因为这件事我有好几年都住在我奶奶家,不回自己家。

只有学习好,成绩好才能赢的我爸的心,我从小就生活在“我自己不够好,就会被挨打”的环境,这也是我后来完美主义这么严重的原因,因为小时候的事情,我也很少和我妈妈沟通,我可以说懂事到没有叛逆期,我不敢。

我有时候很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伤,所以处在自己和别人的那一层隔膜后面,不过我会慢慢的去掀掉那张隔膜的。

对心理学,原生家庭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与这本书对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001:《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