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王忠嗣,唐开元第一战将,名满天下

01.  王忠嗣,忠烈遗孤,被玄宗怜爱养为义子

《旧唐书·王忠嗣传》

父海宾,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以骁勇闻陇上

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海宾以众寡不敌,殁于阵

大军乘其势击之,斩首一万七千级,获马七万五千匹,羊牛十四万头

玄宗闻而怜之,诏赠左金吾大将军

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

肃宗在忠邸,与之游处

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玄宗谓之曰:后日尔为良将

上面就是说,唐玄宗开元二年,也就是714年,吐蕃进犯陇右,也就是陇山以西,唐时以左为右。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就灭亡了东突厥,俘获了颉利可汗,并经营西域诸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就灭亡了高句丽,一统辽东;

但是,对于唐初兴起的吐蕃王朝,却一筹莫展——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赞普;

710年,景龙四年,唐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赞普。

但和亲带来的和平,显然不能维系长久,青藏高原贫瘠,根本不足以奉养庞大的高原帝国,必定北下青藏到达富饶的河西,陇右地区,以获取此处丰饶的物产,所以,吐蕃帝国自从横空出世,就注定要和中原王朝进行陇右、河西的争夺,此中战争,在开元年间达到了激烈的程度。

当时,本文主角王忠嗣的父亲王海滨,常年领兵驻扎陇西,骁勇善战,远近闻名,对于此次的吐蕃进犯,王海滨主动统领敢死队,一战大胜,但诡异出现了,唐军诸将嫉妒其勇猛且有战功,皆不愿按照约定对其救助,致使其大胜后,反而被反攻的吐蕃军队层层围困,王海滨力战不敌,全军覆没,王海滨战死,唐各部大军喷涌而出,将吐蕃军进行了反包围,一举歼灭,斩首一万七千,皆欢呼领功,而死去的王海滨,则真正杀身成仁。

唐军大胜,唐玄宗李隆基不愿意追究其中的端倪,毕竟众将士还是把握住了时机,赢得了整个战争的胜利,至于愤恨而亡的王海滨,厚葬、追赠即可。

玄宗皇帝赐王海滨之子王训为朝散大夫,改名王总嗣,收为义子,带进宫中,和诸位皇子共同成长。

瞧瞧,唐玄宗以自己的态度,达到了两个目的:

其一.功臣之子,朝廷是会厚加关爱的,你们可以解除后顾之忧了;

其二.无声的告诉了诸位战将:你们的不作为,间接害死了王海滨,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厚待其子,正是为你们赎罪,你们以后要好自为之。

看来,帝王之心,果真了得啊!

02.  唐玄宗李隆基,忠王李亨对其关怀有加

唐玄宗认为王忠嗣有汉武帝时期霍去病之才,悉加培养,而王忠嗣也的确有其父之遗风,骁勇迅捷。

一次,代州动乱,唐玄宗让王忠嗣前去历练一下,常人搞不定的动乱之地,地方豪强闻听唐玄宗的义子至此整顿秩序,皆战战兢兢,谨慎小心,唯恐被抓住把柄,被抓了典型严办。王忠嗣甚感无趣,无法施展,于是就带领手下到塞外巡视,李亨担心其年轻好斗,惹祸上身,就奏请父皇将其召回。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数以轻骑出塞,忠王言于帝曰:忠嗣敢斗,恐亡之

从这里,就看看出,日后的唐肃宗,当下的忠王李亨,也知道王忠嗣的彪悍作风,乃是承其父志。

03.  河西从军,一战成名,颇有霍去病之风

730年,24岁的王忠嗣终于在河西从军历练,那是其父战死的地方,唐玄宗恐怕其报仇心切,毕竟,王海滨战死那年,王忠嗣已经9岁,正是懂事的年龄。于是,吩咐统帅萧嵩,暂时不要让王忠嗣打头阵,可以看出,玄宗皇帝也是认为,王总嗣的确是一块好钢,不能使用过度,否则容易折断。

王忠嗣却很是郁闷,对萧嵩道:我跟从了将军三年,无功于国家,无以回报陛下厚养。于是,要求调用精兵八百人,如同当年的霍去病一般,深入吐蕃腹地,以期对吐蕃突袭,恰巧摸到了吐蕃赞普的营地,王忠嗣锐不可当,提刀带领部下突入敌营,转瞬间,斩杀数千,吐蕃大恐,急忙撤退,于是,又缴获羊马万计。主帅萧嵩战报告知朝廷,唐玄宗大喜:真乃我的霍去病啊!

王忠嗣年少得志,同样轻狂,一次酒后口无遮拦,嘲讽大将皇甫唯明,影响很是不好,被唐玄宗有意敲打一下,贬职反省。

朝廷准备攻打吐蕃的新城,大将杜希上奏,请王忠嗣重新出战,并渲染了一下说:进行如此的战事,真的需要王忠嗣这样的猛将不可。朝廷准奏,本来吗,就是为了敲打一下,杜希聪明,了解上意,上面自然是乐得王忠嗣重新出战磨砺了。

最主要的是,王忠嗣的确不负众望,立功居多,重新升职为左威卫郎将,继而,又在与吐蕃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致使吐蕃闻听其名即惧怕,王忠嗣在短短数年,升职为左金吾卫将军,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

04.  11年的历练,终于成为封疆大员,但他有些茫然

741年,已经历练了11年的王忠嗣,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

这一年,王忠嗣已经35岁了,他是镇守边疆的一方大员,又作为唐玄宗的义子,从小生活在皇宫十数年,和诸位皇子同时领略目睹了大唐的风姿,也同时感受到了皇家的残酷血腥:

这一幕幕,让王忠嗣无所适从了——

唐玄宗沉浸在开元盛世的自得中不可自拔,

武蕙妃宠冠三宫,李林甫成为了宰相,

太子李瑛屡被构陷,终于导致三王被杀,

李亨拾到了天子之位,但终日战战兢兢。

王忠嗣除了还报玄宗和太子对自己的恩情外,不敢多想,不敢多说,也不敢多问!

742年,突厥内乱,王忠嗣集结重兵,新任可汗表示臣服大唐,但却犹豫不定,王忠嗣果断安排回纥等部对突厥采取了突袭,突厥可汗被杀,头颅传首京师,四方顿时肃然。书载: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745年,王忠嗣兼任河东节度使,从此,他开始奔波在朔方(灵武)和云中(大同),行程数千里。

05.  身兼四镇节度使,人生的顶峰

746年,皇甫惟明由于在河、陇战败,王忠嗣由此又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同时任四镇节度使,肩负万里边防,这是自唐朝建国以来,还未曾有过这种事。

王忠嗣对河东、朔方的情况已经熟悉,到了河、陇,对当地风俗人情需要重新了解,士卒属下也很是习惯了原来的主帅皇甫唯明,当下,皇甫唯明遭到陷害,士卒的不满转向了王忠嗣。其实,王总嗣对河西,陇右,是有着天然的莫名情感,这是父亲殒身之处,有着他抹不去的痛楚。

这年四月,王忠嗣坚持让位朔方、河东节度使职务,专注于河西、陇右,唐玄宗同意了。

06.  军人的智慧,不应该是“李牧”式的对错之分,政治的考量更是致命

747年,是王忠嗣坎坷人生的开始,唐玄宗意欲攻击石头城,并要求一战而成,争执,自此开始了:

唐玄宗认为,石头城属于大唐,很是重要,那是大唐的脸面和威仪,也是大唐的尊严,大唐的旗帜悬挂在石头城,可以让吐蕃寝食难安。

王忠嗣认为,石头城的归属,对于大唐的边境其实不重要,但对吐蕃很是重要,大唐既然没有进入吐蕃内地的打算,也就没有必要耗费重大的物资、人力去和吐蕃拼死夺取石头城。

其实,唐玄宗的考虑是战略家的担当,王忠嗣的固执己见,足以让任何一位君王怒气冲天的。

虽然,王忠嗣可以凭仗唐玄宗对其自9岁就开始的培养而融入的父子之情,但君臣之礼是不可逾越的,你王忠嗣难道不见太子李瑛、光王、瑶王的下场吗,那可是血脉相连的父子啊!

更何况,李林甫在朝中一手遮天,帮助武蕙妃构陷了太子等三王后,又对现太子李亨蠢蠢欲动,他知道,王忠嗣自幼交好李亨,自然,构陷掉王忠嗣,对太子李亨是个打击。

但可能,王忠嗣对一切的政治都以简单的对错来划分,这不应该是皇族培养出来的一代战将应有的政治智慧啊,只能说,天性使然,正如同他的父亲王海滨,宁可战死,而不愿退缩。

但是,要依靠军功求得功名的将领众多:凭什么军功都让你王忠嗣拿取了,总该分给我们吧,将领董延光认为拿下石堡城可行,玄宗皇帝令尽早实施。

07.  军事战术,将永远让位给政治战略,错了,就是错了

但不幸,董延光大败,王忠嗣作为河西节度使,却迟迟不肯发兵救援,救也是败,不救也是败。但手下将领李光弼却劝他立即出兵相救,并劝告道:“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

王忠嗣回答道:“平生,岂及贵乎?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

果然,石头城之败,董延光归咎于王忠嗣未及时救援,合兵一处继续攻击。

李林甫趁机又令他人状告王忠嗣,称王忠嗣任河东节度使时曾说:"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愿意尊奉太子。"

唐玄宗大怒,召见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详细审讯,几乎被陷害致死。适逢哥舒翰代替忠嗣为陇右节度使,上奏玄宗皇帝,辞语恳切,请求以自己的官职来替忠嗣赎罪,玄宗怒气稍稍消释,将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748年,又转任为汉东郡太守。

749年,王忠嗣暴死,终年四十五岁。

只要结果达到,真相,有时不太重要的! 成大事者,不愿苛求细节。

战术推演,哪怕再明了,也要服务于政治战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