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麻词典2:一年读52本书又能怎样

收入鱼麻词典的第2个词是:读书。


听到类似“让我们一年读52本好书”这类话,你心动了,还特别执迷于其中的数字是吗?

其实,你只是被拉进了一个给文艺青年们的商业童话,你信了,他们赚了,倒也双赢。

听到“一个人的气质,藏在她读过的书……”时,你微笑了,还特别陶醉在其中的“藏”字上是吗?

其实,你不知道,“藏”住的气质就是你忘掉的书中精华,忘了就是忘了,藏,就是没有。而已。


高晓松在奇葩大会说,前年中国出版40多万种书,其中新书20多万种,超过10万字的小说1万多本。你是要花时间读这一万本泡沫吗?

这句话击中了鱼麻:“原来,精英和普通人确实考虑的不是一回事。”还好,当时鱼麻已经知道了答案:当然不要。

读书,首先要会选作者,其次是会选书,最后是会精读。这样读过的内容,不会忘,会融入到自己的血液、行为和一颦一笑,甚至出现在梦里。

今后一个月,鱼麻词典的主题都围绕“读书”。


文艺书女变身“极简精读”粉丝的鱼麻,选择的第一本书是马特·里德利的《自上而下》。

·她先花两天时间通过百度、知乎、豆瓣搜索了有关作者的所有信息,确定选对人了。

·再花一天时间读完序言和第一章、第二章,在笔记本上列出了读完这两部分后的8个“是什么”问题。

·又花一天时间普及了“慈母思维”“严父思维”两个人文社科领域的根本思维模型。

·然后打开了第三章《生命的演化》。

读到这里,你一定有N个文号,希望你有耐心,在今后的日子里听鱼麻一点点解释,见证她和你的“进化”。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知道她在说什么。

如果你没读过这本书,先硬着头皮浏览一下把,相信下次更新,她会让你爱上这本书。

在读《自上而下》第三章《生命的演变》时,我一度把李源老师当成了“上帝”(我还是支持进化论的,所以是“一度”哈哈)——在看到这句话时“佩利说,上帝可以不借助工具或手段的干预,正是在工具的构建中,在手段的选择与适应中,看到了上帝造物的智慧。上帝很高兴根据物理定律来工作,以便让我们得到理解物理定律的愉悦感”。如果不是有两个底层思维的支撑,有知识树原理的框架,上这门课之前的我,无论如何也读不完超过两页这本书,更不要说一个小时读完一章,还饶有兴致地边读边在旁边画下这些名字之间关系的思维导图,甚至会在看到“这样,我是朝着卢克莱修士式偏离去了吗”“达尔文与拉马克主义的部分原则眉来眼去”等语言时笑出声来。我体会到了理解书作者的愉悦感。好久都没有这种感觉了。

从恩培多克勒到伊壁鸠鲁学派、卢克莱修等人诗意的设想,到伊拉斯谟·达尔文对卢克莱修的模仿、洛克对创造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背叛,再到【进化论开创者】亚当斯密对竞争和自发秩序的宣扬,都为之后分【进化论歧者】华莱士、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埋好了伏笔。马特·里德利在这一章说,达尔文进化论确定后的近150年后,创造论不变改头换面成自然神学、创世学、智慧设计论持久、猛烈地向进化论猛攻,甚至达尔文进化论内部也从华莱士就开始不断在推进、追随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偏离着,甚至有出现了古尔德、拉马克这样“自相矛盾”的队友。

但无论如何混战,创造论者始终秉持着慈母思维(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上帝设计好的,所有生物的奋斗都是无始但有终的,人类只要团结在上帝脚下,就能战胜一切,到达最光明的彼岸),进化论者始终是严父思维的代言人(他们的前提是没有完美的顶层设计者,基础假设是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后果,人类可以通过总结对以往的科学认知推测最近的当下,只有不断进化出最适应当下的特质才能生存下去,但无法预知太远未来的具体模样)。

我知识基础薄弱,仅根据如今读的这三章和之前做的五位一体功课,我只能得出“马特·里德利就是当下“【进化论研究领域的综合者】”这个结论。

我认为这一章最精彩、最动人的地方,正是马特·里德利用实证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隔空安慰达尔文“再也不用不寒而栗了,查尔斯”这段。达尔文承认,眼睛的进化是一道难题,而且他最终也没能令人信服地证明“眼睛有可能是通过逐步选择获得的,每一次选择都存在有用的微调”这个假设。直到21世纪发现DNA后,生物学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基因中字母序列的逐渐改变,为渐进式演变提供了毫不含糊的直接证据。然而,此时,又有人从数学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而且言之凿凿。马特·里德利这时调皮地自问:这样,我是朝着卢克莱修式的偏离去了吗?难道我要被迫承认,蛋白质潜在组合库浩大无边,进化不可能找到合适的组合?当然,就像李源老师之前讲过的,他通篇就是这样调皮地不断自问自答,然后在他自己的书里一个个将对手抨击地体无完肤。他当然不会自扇巴掌,他给出了强有力的反驳,证明“数学概率说是误导”,犯了“忽视前提”的逻辑谬误。

你看,马特·里德利梳理前人的成功与失败,回击当下的质疑和挑战,不是集大成的综合者是啥。哈哈。

这一章最让我有共鸣的,首先是这些历史上伟人们的“偏离”,其实,自己的成长经历不也是如此吗,时而内心坚定、时而彷徨无措。只有不断升级论证工具、找到最能说服自己的那个基础思维,根本价值观,才能踏实地度过每个梦境,认可每个当下的自己吧。

再有就是可爱的鲍德温效应,想想那些被医生吓唬说“不喝奶孩子就营养不良”的新妈妈,就觉得心疼:别揪心了,谁让咱离喝牛奶的历史短呢,慢慢进化吧,好好睡个整夜觉吧。尤其过了三岁不喜欢喝奶的宝宝,不要逼人家了嘛。(此段纯粹读书笔记调侃,没有科学依据,请勿较真啊)

有个小文章可读着玩http://m.hexun.com/news/2012-07-07/143297415.html


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麻词典2:一年读52本书又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