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量,熵,KL散度,交叉熵

REFER:
陈远. 信息论与编码(第三版). 电子工业出版社. p11
徐彬. 实战深度学习算法. 电子工业出版社. p21
一文搞懂交叉熵在机器学习中的使用,透彻理解交叉熵背后的直觉

信息量

如何度量信息?自信息量(self-information)。
自信息量:一个随机事件发生某一结果后带来的信息量称为自信息量。
对于事件x,我们用I(x)来表示事件的信息量,那么信息量应该满足以下的要求:

  1. 概率越小,信息量越大。当越不可能的事件发生了,我们获取到的信息量就越大;越可能发生的事件发生了,我们获取到的信息量就越小;当事件是确定,信息量为0,即p(x)=1时,I(x)=0。上面的话理解起来非常直观,例如小王老婆生了孩子但不是小王的,这件事概率很小,但发生了以后信息量就很大,引人浮想联翩。
  2. 信息量应该是可加的。两件相互独立的事情,他们同时发生了,获得的信息量是他们分别信息量之和。
  3. 信息量是非负的。

基于上述的要求,就选择了对数的形式来定义信息量:

熵(entropy),又称平均信息量,定义为各离散消息的自信息量的数学期望(概率加权的平均值)。
熵用来表达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熵越大,随机变量的不确定性越大。

比如,一个事件存在两种可能性,当两个可能性相等时,不确定性最大,因为我们没有先验的知识去判断哪一个的概率更大,哪怕是一点点,所以熵也最大。

简单写代码验证一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self_info = lambda p: - np.log(p)
p1 = np.arange(0.1, 1, 0.1)
p2 = 1-p1
h = p1 * self_info(p1) + p2 * self_info(p2)
plt.plot(p1, h)
plt.show()

相对熵(KL散度)

相对熵(relative entropy),又叫KL 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
如果我们对于同一个随机变量 x 有两个单独的概率分布 P(x) 和 Q(x),我们可以使用相对熵来衡量这两个分布的差异。或者更准确地说,对于分布P(x),其他的分布Q(x)和它的差异。即如果用P来描述目标问题,而不是用Q来描述目标问题,得到的信息增量。

在机器学习中,P往往用来表示样本的真实分布,比如样本有3个类别,当前样本点属于类别1,用onehot表示为[1,0,0];Q用来表示模型所预测的分布,比如[0.7,0.2,0.1]。
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用P来描述样本,那么就非常完美。而用Q来描述样本,虽然可以大致描述,但是不是那么的完美,信息量不足,需要额外的一些信息增量才能达到和P一样完美的描述。如果我们的Q通过反复训练,也能完美的描述样本,那么就不再需要额外的信息增量,Q等价于P。

对于已知的分布P,KL散度为什么能计算别的分布Q和它的差异呢?我们观察KL散度的表达式,它是一个关于P的期望的形式,我们去掉这个外壳:

因为P是已知的,p(xi)是一个常数:

交叉熵

交叉熵表示为:

对KL散度公式进行一下变换:

在机器学习中,我们需要评估label和predict之间的差距,使用KL散度刚刚好,由于KL散度中的前一部分不变,故在优化过程中,只需要关注交叉熵就可以了。所以一般在机器学习中直接用用交叉熵做loss,评估模型。

交叉熵和KL散度都可以刻画两个概率分布的差异,交叉熵越小,两个概率分布约相似,但是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距离,因为两者都不具备对称性:

关于底数

出于简化推导,优化数值计算效率的考虑,对数的底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量,熵,KL散度,交叉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