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里做运营》笔记与感悟

《我在阿里做运营》笔记

第一章 运营概述

运营:达成一个目的的过程中所用的任何人为干预手段。

理解AARRR海盗指标:获取(Acquisition)、激活(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收入(Revenue)、推荐(Refer)

运营与战略:战略,就是做方向正确的事;运营是正确地做事以确保战略的实现。好的运营,代表当做同样的事情时你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运营与营销:运营重细节,循序渐进;营销凶猛轰炸,轰动引进流量。运营是侦察兵,营销是轰炸机。

互联网三把斧:产品、技术、运营。“想清楚”,“做出来”,“推出去”

理解运营与产品经理、设计师、市场的关系与协作

第二章:运营思维

时机比完美更重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思维体现视野,决定人生所能到达的高度。

互联网人应具备的思维:

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贯穿整个价值链的始终)

跨界思维(基于产业层面)

迭代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产品研发less is more,生产与服务环节)

平台思维(战略、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层面)

社会化思维、流量思维(销售和服务环节)

碎片化思维(如何抢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如今日头条)

粉丝思维(粉丝与品牌,口碑传播,如小米)

快&聚焦思维(不做决定比做错决定更可怕)

四大通用思维模式:流程化思维(SOP,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工作,提升效率)、精细化思维(关注细节,通过细节去把握流量的变现转化率)、杠杆化思维(寻找破局点和showcase,学会如何空手套白狼,生活中工作中都可以尝试)、生态化思维(借助生态的力量为自己服务的同时,给生态中的其它主体带来收益,win-win思维)

产品化思维与数据化思维。

坚持和学习是一身受益的本领

第三章:阿里运营概况

类目运营:

注意前台类目与后台类目的区别。前台类目承担了很重要的分流作用,将来到首页的海量用户更快、更精确地分流到他们感兴趣的商品页,降低用户的购买时间成本,同时提升交易速度。类目运营人员的KPI就是提升所负责类目的流量、成交额,以及该类目在所在行业中的成交额的占比。

KA运营:

KA,“key account“,关键客户、重点商家或大客户。KA运营人员的KPI主要是通过提高所负责的KA商家成交额,提高这类商家的成交额在大盘中的比例。注意KA运营与普通卖家运营的区别。

卖家运营:

两部分内容,一是吸引卖家入驻平台,二是帮助卖家成长。帮助卖家了解平台规则玩法,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同步最新的平台政策,帮助卖家获取站内或站外流量。注意头部卖家与KA的区别。

产品运营:

产品运营一般分两种,微观层面负责链接产品经理与运营人员的产品,宏观层面常规意义上的互联网产品运营(面向终端用户)。产品运营的KPI主要是产品的PV/UV,引导成交的转化率及GMV。

活动运营:

策划类目活动,打造线上线上活动引发关注点,激活用户等。活动运营人员的KPI主要是活动页面PV/UV、浏览转化率、引导成交GMV及卖家的提升。

用户运营:

用户会员层级建立与运营,用户研究、打标签等。KPI主要是总用户量的增长,其中某一类优质用户群体(比如超级会员)的占比增长、用户黏性、特定目标群体的人群渗透率。

运营人需要具备的特点:聪明(智商和情商)、皮实(荣辱不惊)、乐观(好奇、积极向上)、自省(谦虚、走出舒适区)

第四章 内容运营,创造“湿”流量

打造产品即内容,内容即流量,流量即销售的完美闭环。

如果卖东西得人先设置好一个场景,播放一个视频、来一段直播,给一些有关产品的测评、搭配、选货的文章,再加上KOL和你认识的人在一边影响着你,就很容易会购买了比原来更多的东西。

内容运营是指,围绕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搭建起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与运营相关的数据,达成吸引流量、培养潜在用户、引诱转化的目的。区分内容运营与新媒体运营。

生产内容需要注意的几点:

内容需要有定位,类似产品定位,甚至类似战略一样有一个特定定位和目标人群。(高辨识度、高代入感、高连接性)

内容需要把握好调性,符合内容本身的定位。

生产的内容最好是自己擅长,否则难以高效输出(试想一下,创作出的内容连自己都打动不了,说服不了自己,如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内容的意境)

学习选题技巧和标题编写技巧

内容的几种生产方式:

BGC:brand-generated content,品牌生产内容(以公司内部品牌团队打造品牌内容)

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产内容(某领域的专家生产的专业性内容)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产内容(例子:网易云乐评)

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深度用户,处于金字塔尖部分的有产出能力和产出意愿的用户)

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职业生产内容(外包、代运营、写手等第三方职业者负责内容输出)

内容分发

利用运营的“生态化思维”,打造符合内容调性和定位的分发渠道矩阵,也可以把竞品作为参考对象。主流的内容分发渠道:视频网站(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B站、A站),社交平台(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秒拍),资讯平台(今日头条、快报、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

撰写销售导向的软文

四种类型:有代入感的故事、盘点类清单、经验干货总结分享、第三方测评

第五章 活动运营,制造“爆点”

活动运营是指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目的的活动进行的运营工作,包含策划、准备、实施、复盘。活动运营具有引爆性,相对其他运营工作,可以短期提升某个指标。活动的性质有两种,转化导向的活动与传播导向的活动,不同类型的活动目的不一样。如转化导向目的是提升交易额、提升新用户量等,传播导向偏向于品牌认知的提升。

活动运营关键能力要求:创意、策划、整合资源、数据分析、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

活动运营与市场部的关系:不同的公司不一样,具体看公司的组织架构。一般来说,运营与市场人员擅长或者说专注的活动类型不一样,活动运营更加注重把流量转化为购买力,比较看重数据,目标也具体。而市场部一般更加看重传播和美誉度的活动和时间营销,为品牌创造价值,间接给产品或品牌带来流量。

活动节奏或步骤:

造势期(非必须)—预热期—正式期—发酵期(非必须)—尾声/返场—复盘

造势期:透漏亮点的预告,引发好奇心、猜测与关注

预热期:活动亮点和利益点的公布

正式期:工作重点在于提高转化率。注意引导线下活动的二次传播

发酵期:事件营销如何把事情转化为热点,持续发酵

尾声:对内复盘总结,对外宣告活动的圆满结束

活动玩法:最好是让用户做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提升参与感,再提供某个利益点。(支付宝集福活动)

活动中的杠杆效应:“关键人营销”

关键人的作用,最大化放大活动效果,体现“杠杆化思维”的场景之一。除了商业化的KOL之外,还可以挖掘处于上升期、有潜力的正在形成的KOL,还有忠实用户、明星员工等。

“关键人营销”四步法:找到关键人——直接接触促进体验——激发分享——事件放大发酵

活动复盘报告

以活动数据为支撑对活动进行复盘(浏览转化率、购买转化率等)。画出活动期间的流量曲线、与玩法相关的数据、各个渠道数据,对比渠道流量、抓典型树标杆、优秀banner展示、与传播相关的数据

第六章 用户运营,低成本获客的利器

用户运营:将用户分层,对特定用户进行运营,提高他们的规模或者价值贡献。

种子用户:产品的重度使用者,乐于反馈和分享,并能为产品提供需求提炼、更新迭代的价值。

有效用户:真正使用产品的目标用户,会为产品买单,但是不会为产品或商品做狂热的宣传,属于比价静默的用户。

KOL:意见领袖,提供影响力和舆论导向的价值,俗称带货能力强。

关键人:影响别人采取行动的人,范围会比KOL广。

头部用户/腰部用户/尾部用户:对网站/产品贡献价值高中低的三类用户,具体的衡量标准不同的公司不同产品的标准不一样。

RFM模型:一种客户关系模型,R(recency)表示距离客户最近一次购买的时间有多久,F(Frequency)表示客户在一定的时间内购买的次数,M(monetary)表示客户在一定的时间内购买的金额。三个指标的组合可以作为用户分层的依据,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每天使用产品的用户量,判断一家公司估值的重要指标,比下载量、注册用户数要重要,微信10亿日活,支付宝8亿。。。。

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总价值,客户终生价值,是公司从用户的所有的互动中得到的全部经济利益总和。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注重的是一段时间内运营商从每个用户所得到的收入。

种子用户的获取

熟人传播、抱竞品大腿、社交媒体私信邀请、干货资源引诱、知识问答营销、精准线下推广、老用户推荐

社群运营

在用户运营里是指为公司既有业务服务的社群,这类社群的目的性很强,披着社群的皮,打着拉新和转化的主意。社群运营的目标还是用户本身,只不过将用户放在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群的形态里,便于高效地运营。目前主流的社群运营是微信群。(拉新群、留存群、转化群)

关键人挖掘和维护

识别关键人:这部分人通常不算大V,不算KOL,尚未明码标价,需要细心和敏感去发掘

维护关键人:重点要走心,形成情感连接

巧用关键人:发掘和维护关键人的目的就是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人的价值


第七章 数据化运营,不是一个岗位,而是一种意识

洞察数据,理性分析的力量

数据化运营体系

体系流程:数据收集——数据产品——数据运营——运营触达

数据收集:行为数据(用户行为)、流量数据、业务数据、外部数据

数据产品: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利用,形成数据可视化的报表或报告,降低运营人员的使用门槛。

数据运营:运营人员需要将数据产品提供的加工后的数据形成运营策略,把数据用起来。运营人员需要锻炼识别、分析和使用数据的思维和能力。

用户触达:通过数据运营触达用户。

公司大数据使用

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广告投放、内容推荐、行为习惯和喜好分析、产品优化等)

用户消费数据(精准营销、信用记录分析、活动促销、理财)

用户社交等UGC数据(趋势分析、流行元素分析、受欢迎程度分析、舆情监控分析、社会问题分析等)

大数据赋能传播性内容

通过大数据提炼出大众听得懂、感兴趣的内容,制造传播量很大的独有话题

培养数据意识

数字本身没有意义,思考数据背后的意义是每个数据运营人员需要深入思考,每个运营人都需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因为数据很多情况下相比于言语更加代表客观与理性。

感悟

在知运营、懂运营的基础下,做一个聪明、皮实、乐观、自省、有灵气的人,运营不仅仅只是工作,也是人生,因为人的一生都在运营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阿里做运营》笔记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