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从未忘记》读后感

第一次写文章,不知道从何写起,那就...从读后感开始吧。

阅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我的前男友突然消失了。经历过的人大概懂这种无措:你气他为何如此不负责任,不辞而别,却又一边担心他出事了。我自认为冷静,没有疯狂联系他,只淡淡写了一句:希望你一切都好。但是这并不能平我心底的愤懑啊,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在这段感情里面到底做错了什么,一起的时光明明都很开心啊。于是,我花了大价钱预约了心理医生。医生说:你的做法是对的,不用主动联系。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或许他不需要你的关心。你需要做的是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回归正常。

前言写这么多,是想分享给同样遭遇的女孩子,无论你们一起经历了什么,开心快乐,或是痛苦牵扯。如果他不辞而别冷淡分手,或是出轨背叛狼狈不堪,记住一件事情,你自己的心理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保自己开心。如果你还爱他,那么在你不确定他的心理需求的情况下,最好什么都不要做。成熟的男人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这种状况下,修养不足不体面的是他不是你,不要再怀疑自己了。

感情里受了创伤,无处寻找答案。只好开始阅读心理相关书籍了,在众多心理书籍里,我倾向于推荐这一本。此书全面覆盖创伤的形成,类型表现以及修复方法,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慢慢走出了失恋的阴影。

身体从未忘记,简单来说,就是你的经历都会在你的身体(心理上)留下印记,大部分都是你没有察觉到的。小至你的爸爸妈妈在婴儿时期有没有对你表达足够的爱意和关注,到青少年时期,老师缓缓的说一句,你是猪吗?都对你的性格形成造成影响。引用书中的一句话:精神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能够在人际关系中拥有安全感。是与他人建立安全的联系,是富有意义,令人满足的重要人生基础。(此处反省一下自己)

写到这里,我想起公司请过董如峰心理老师给我们上过克服职场焦虑的课,老师提到:在十几年的心理辅导过程里,享受到到心理辅导效果的人,往往在信任度上更上一成,他们相信自己的心理老师,会按照心理老师的指导去做,如果效果不行,那么讨论再迭代,重新去试,直到成功。而批判思维过强的人,往往容易止步不前,因为他开始治疗之前,就先入为主认为这个过程会收益甚少,当一个疗程没有效果,他就会生气地质问,你看,这个结果证实了我的想法,这就是不行的。我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自信乐观相信事情会变好,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悲观主义者,只要遇到困难,就觉得事情再也不会好了,困难只会让他更加笃定,事情真的是不会有转机的。

“对于受过创伤的人而言,最困难的就是直面他们对于自己在创伤中的羞愧,无论这些行为是恰当的(例如在暴行中反抗)还是不恰当的。”比如我的前男友有一位长期交往的初恋,他们在一起七八年的过程中,倾向于互相贬低,亲密感不足,却又因为是彼此的初恋,双方都在强行美化这段感情。共同经历过很多人生的第一次,没办法去直面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以至于在后面的新恋情里,要么重蹈覆辙,要么强行走相反的路。不敢面对初恋给自己造成的心理创伤。可见一个善良健康的初恋是多么地重要,无论你思想多么崇高,有多么伟大的世俗成就,无法满足基本感情需求会导致精神上的发育不良。

写到这里突然想插播一个小故事:相信大家都读过薛定谔的猫,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薛定谔私人性格和个人色彩却所知甚少。按照某种流行的说法,薛定谔属于多情种子,他邀请别人来做他的助手,实际上却是看上了别人的老婆。他的风流史包括女学生,演员,办公室文员等,并且留下了若干私生子。然鹅,薛定谔不是单纯的发泄欲望。按照天龙八部段正淳的说法,和每个女子在一起时,都是死心塌地,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并且谱写了大量的情诗。尽管如此,薛定谔与发妻仍然风雨无阻,穿越重重困难(小三众多),走到了完美结局:共守白头。真正如同誓言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funny)

回到此书,“疑问越大,觉醒则越大。疑问越小,觉醒则越小,无疑问,则无觉醒。”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问题,就不会去探索造成如今性格缺陷的原因是什么,也就不会下意识去控制情绪。写到这里我想到了认识的另一位男子,他出生在中产家庭,衣食不愁。但是爸爸妈妈感情不和谐,不至于吵架但是关系相当冷淡,妈妈非常的强势,不善于表达正面的感情。他也会像自己的妈妈,永远喜欢批判(也就是我们平时在网上看到的杠精),甚至我觉得他有一点恋母情结,他希望女朋友是个女强人,或者至少是个中性女孩,酷酷的,或是希望女孩子跟自己的妈妈一样,勤奋,不爱打扮,兼顾家庭,乐于付出。但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也不会去思考造成他性格的原因。可谓局中人,是真的看不清。

很多受过创伤的人放弃了,他们沉浸在自己已知的恐惧中,不去冒险寻找新的选择。意识到了创伤,也仍然无济于事。为什么你会沉浸在痛苦里,很艰难也无法走出来呢?你重演创伤,因为你的潜意识里是希望通过重新经历一次痛苦,来实现对痛苦的掌控,以实现学会事件的解决方式。事实上,没有任何数据证据支持这一理论。

人与人之间,是会相互毁灭。但是也可以相互拯救。创伤幸存者,需要重新体会安全感,来修复他们的感觉。“恢复能力的根源,在于感到自己在一个充满爱、和谐和冷静沉着的人心中:被牵挂,被理解。-Diana Fosha”

关于描述依恋人格,书中如此描述: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婴儿的冲动和需要,婴儿就会学会如何成为母亲心中的婴儿。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依恋倾向,无论父母或者培育者是充满关爱的还是疏离的拒绝的,甚至是虐待的,孩子们为了满足基本需要,都是发展出相对应的依恋方式。依恋风格会持续到成年,焦虑的儿童成为焦虑的成年人,回避的儿童成为了回避的成年人,情感退缩的影响是最久远和强烈的,早期的依恋模式会贯穿我们一生的关系原型,不仅仅是包括我们期待他人的方式,也包括我们能够体会到多少舒适和愉悦。你如果憎恨你的家庭,抹除知觉,培育否认。这样做的代价是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不知道自己可以相信谁。如果你记忆深处从未有过被爱和安全的感觉,大脑中应对人类善意的受体就很可能没有发展。

平时刷各大平台网站的帖子,经常看到描述回避型依恋伴侣,认为没得救了了。本书作者后面用了非常长的篇幅描写创伤治疗和恢复,所有的创伤都可以可以治疗的。如果对心理创伤这方面感兴趣可以去阅读这本书。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安全感和亲密关系,与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要相信自己,拥抱人生。(我要去练习国标舞了,所以草草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体从未忘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