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452]| 班超亮节释李邑——尽量不要报复人


汉章帝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大将军下设长史、司马,不设将军,直接由长史将兵,就是将兵长史),任命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卫侯李邑带着赏赐给乌孙大、小昆弥的丝绸,护送乌孙使者回国。

李邑抵达于阗,正好碰上龟兹攻打疏勒,便不敢继续前行。为了逃避罪责,他上书朝廷,说班超平定西域的计划不可能实现;还诋毁班超说:“班超在外国,拥爱妻,抱爱子,贪图享乐,不把朝廷的事放在心上。”

班超听说后感叹道:“我不是曾参,却受‘三至之谗’(反复传播、影响恶劣的谤言);恐怕朝廷要猜忌我了!”为了表明忠心,班超休掉了妻子。

汉章帝知道后痛斥李邑说:“就算你说的都是真的;那一千多汉朝士兵难道就不想家吗?他们为什么不叛逃呢?他们为什么要与班超休戚与共、同生共死呢!”汉章帝命令李邑去向班超报到,听班超指挥。

汉章帝告诉班超:“如果你觉得李邑还有点用,就让他作个属吏。”

班超即刻派李邑护送前往汉朝作人质的乌孙昆弥的世子返回洛阳。徐干对班超说:“李邑此前诋毁将军,几乎坏了西域的大事;为什么不尊奉诏书把他留在西域?”班超说:“此言差矣!正因为他曾经诋毁我,所以我才放他回去;让他亲自去向皇上解释。我问心无愧,还怕小人说三道四?把他留下来让他好好吃点儿苦头,倒是能让我痛快痛快;然而假公济私非忠臣所为。”

[点评]

先解释班超提及的两个典故:

曾参杀人:曾参的家在费地,费地有个跟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向曾子的母亲报告说“曾参杀人了!”时,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是绝对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 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心里骤然紧张起来。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端起梯子,越墙逃走了。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所以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

内省不疚:出自《论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老师,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司马牛有点茫然,老师说不忧不惧就是君子,为什么呀?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省察一下自己,啥毛病没有,有什么忧惧呢?啥毛病没有,那不就是君子吗?)。

张居正解释说:凡人涵养未纯,识见未定,祸福利害皆能动其心。所以还没遇到事的时候呢,就多疑虑;遇到事的时候呢,又多畏缩,这就是忧惧之所生。而君子平时为人,光明正大,无一事不可对人言,无一念不可与天知,内心省察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内疚。所以其理足以胜私,气足以配道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什么意外灾祸,那也就安然接受命运,所以有什么忧惧呢?

现实中做到这种不忧不惧还是很难的,“伴君如伴虎”,各朝皇帝听信谗言残害忠良的事例比比皆是。所以班超也担心害怕,把自己爱妻都给休了。但是,班超有一个难得的品质,就是高风亮节,没有报复之心。皇帝就是把李邑交给他处置,让他可以报复出气。但是,报复李邑这种角色,又有什么意义呢?把他留在身边,也是一个祸害,反而增加他的怨毒,让他筹划下一次报复。不如顺了他的意,让他回去,也断了后患。

尽量不要报复人,否则很容易造成一报还一报的恶性循环。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452]| 班超亮节释李邑——尽量不要报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