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正气

天地有正气

妹夫送我一套《中国共产党江西省永丰县历史》,书分两卷,第一卷为(1926-1949),第二卷为(1949-1978)。书籍由中共永丰县党史工作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书籍装帧精美,资料丰富,脉络清晰,前后五十多年,期间所发生的大小事件,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是一套逻辑严谨,文采斐然的永丰县党史书卷。

其中第一卷,构架及基础资料基本采纳了1961年内部发行的《永丰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永丰县革命烈士传》。这两本书可以说是永丰县党史的最初稿。

1958年,父亲24岁,入党5年,在县委宣传部任干事。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大姐也在这一年出生。就在这一年,县里成立永丰县革命斗争史编撰委员会,县里主要领导担纲主任,下设办公室,在刘国琳书记的举荐下,父亲调任办公室主任,编制县革命斗争史的重任就此落在年轻的父亲身上。

其时解放已九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已经完成,新生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土地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业已完成,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党和干部队伍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开始重视各地革命历史文物资料的收集和革命史编撰。就在1958年,在大干社会主义的同时,省委下文件,要求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区组织成立革命史编撰委员会,开始了全面收集整理和编撰革命史的工作,这一工作的组织与开展非常必要,体现在资料收集的及时性,当事人口传历史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历史文物受到保护的原始性和抢救性。

父亲的办公室也就四个人,后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老师和学生也参与了半年的工作。根据当时的条件,父亲他们把整个工作分成三个层面来做,第一个层面就是集中精力在县域内,通过走访老区人民和苏区干部,实地考察苏区和战场,向在职不在职的老革命发问卷等方式收集原始资料,第二个层面,走访在省内其他地方任职的永丰籍老革命,最后一个层面是走访永丰籍在全国各地的有代表性的老革命,他们中大多数历经永丰革命的风雨,最清楚永丰革命的点点滴滴,找到他们,口传心授,是对历史负责,对党负责,对永丰人民负责。

征集第一手资料,把大革命前永丰的社会概况梳理清晰,理清了中共永丰地方组织得创建及活动的脉络。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统一战线的破裂有了清晰的辨识。

土地革命时期是永丰党史革命史的重点,对于永丰革命星火的来源,永丰在赣西南斗争的作用,六攻永丰县城,毛泽东与永丰的缘分,土地革命与人民战争的兴起,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永丰的胜利和过程,这期间党政军群建设,红军首届赤色运动会在藤田的召开,苏区经济发展,永丰中心县委与红军西方军的历史渊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之后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永丰人民的所作所为以及解放战争时期永丰人民的重新崛起,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革命道路筚路蓝缕,百战不殆,其伟大的创业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永丰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永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全县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条件。

父亲他们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翻阅了无数资料,行程上万里,走访了几百个永丰籍革命志士及与永丰革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老革命。1961年父亲主编的《永丰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永丰县革命烈士传》铅印稿内部发行后,当时的采访笔记本一部分由师大学生带走,其他的全部存入档案馆。也是在1961年,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调整和稳定阶段,机构响应精简,永丰县革命斗争史编撰办公室也精简了,三年期间整理记录的笔记本封存在县档案馆。1970年,该办公室改名为永丰县党史工作办公室重新成立,《永丰人民革命斗争史》在初稿得基础上,经过修订于八十年代出版了第二稿。到了2019年,几十年的不断完善个修订,终于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江西省永丰县历史》正式稿。

对于这段经历,我和父亲有过交流,父亲对于这段可以想象得到的经历的艰苦没有说过一句话。

父亲出生在1934年,经历了解放前后的社会,而今八十多了,耳聪目明,前几年开始玩起了微信和美篇。2019年,父亲写了一篇文章《美丽的梅花村》,文章朴实无华,记录了老家几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或许,在这篇文章里,能体会出父亲当年主编《永丰人民革命斗争史》(初稿),《永丰县革命烈士传》的心情和体会。

”美丽的梅花村(父亲的美篇四)


从前,村小被人称呼为“梅花村”,喻其小而弱也……

我的老家就是这样一个梅花村。我离家出来做事已经68年了,当年解放时只有十多岁的我和弟弟们现在都成了80多岁的老翁了…

老家座落一个半月型的小丘陵上…小丘陵上面长着几十棵古树,将几栋小屋围在中间,七口水塘就在家门口,村的东面一条小河潺潺流过,周围都是较平坦的稻田,自然风光和条件很好,但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原因,小村十分贫穷…最困难的时候,村里只有12户人家,跑出去谋生的就有7户,只2户活着回来了,5户客死他乡。

粮食紧张,旱灾频繁,多半是以萝卜、芥菜、芋头、红薯还有苎麻叶、小竹笋、山萝卜充饥,由于营养不良,生病得不到治疗,我们这代17名男孩死了7人…由于贫困,村里居住的7户人家全是文盲,没有上过一天学…


解放后,经过土改,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经历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这个村,也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建立起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直到建立人民公社,土地归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同时还搞了十年的水利建设,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小型水库,一口山塘,还建了一个抽水机站,所有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大种绿肥,广施农家肥,改良土壤,改单季稻为双季稻,逐渐改常规品种,推行水稻杂交,粮食产量也不断提高。这期间不仅解决了口粮问题,每年还向国家交售了征购粮7万多斤,各家的收入也都有所提高。

生活条件的改变,医药条件了改善,人们的身体也好了,生活条件的改变,医药条件了改善,人们的身体也好了,人口由49年的30人增加到70多人,这30年增加了一倍多,我们兄弟这一辈成了全村的顶梁柱,10个人当中也有了一名初中毕业生,2名小学毕业生,再不被人称为文盲村了。


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做出伟大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我们村也很快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直接到户。这一生产关系的改革,调动了兄弟们的积极性,农田旱涝保收,推广机耕,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常规品种改为优质品种,传统的产品基本上出现了水稻杂交化了,产粮年年有所增加,基本上实现了增产、稳产,到现在止全村160亩水稻单产达到了7百到8百公斤。每年可出售粮食十多万斤,口粮充足,彻底地解决了温饱型状态。正在不断向“营养型”过渡。解放前忍饥挨饿,现在的日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天天象过年”… …

道路彻底改变了原来落后的面貌,早几年由国家拨款扶植,修了1华里到乡,2华里连接县管公路干线的水泥路,前不久由国家支持拨款,在村里修建了2条水泥路,一个活动广场,建了一个小型的老年体育活动室。家家都有自己的水井,算是比较文明卫生了,路好车也好起来了,家家有摩托,还有两家买了小轿车。

我和我的兄弟这一辈,和我们的祖辈由于贫穷,没有文化被人叫做文盲村,吃了不少苦头,所以对教育的诉求特别强烈,千方百计支持子孙多读点书,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在我这一辈,只有7户人家,第二代成家后发展成了26家,人口由30人发展到118人,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拼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至目前止,全村共有大专以上毕业生21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6人,在读硕士2人;中专毕业生3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5人。其中有4人到国外留学。 在这些子孙中,有教授、有专家、有大学学院的副院长、有新闻工作者、有搞金融的、有搞工业的、有在海航公司做海员的、有做药师的、有当中学教师的、有一般公务员、有厅级公务员、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做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地有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