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论不实用 性恶论太阴毒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认为是儒家和道家双峰并峙,一起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儒道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他们对于人性,似乎都有着善良的看法。

01 儒家的仁

孔子强调仁义,简单引几句他的名言:

“择不处仁,焉得知?”

“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夫仁者,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仁的思想来自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尚书》有言:“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孔子追求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的核心使命就是行仁,而此使命来源于天。天是护佑百姓的,君子行仁,不过是代替上天、上帝来服务百姓。

02 道家的善

老子谈道,而道显然是善良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无形无像,但老子用水来喻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人类都竞争上游,而水却往下流,水居于人类厌恶的低卑之处,而安之若素。水有这种特性,和道相似了。这说明什么?老子的道是善的。接着,老子用水之七善来说明悟道者的表现。由此可见,悟道者是大善大爱的人。

03 为什么人间有那么多罪恶

那么,有一个问题,儒家道家的创始人都强调仁和善,但为什么人间有那么多罪恶呢?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孔老二圣说的差不多,孔子说人有色欲、斗欲、贪欲。这三种欲望其实不分年龄,普遍存在。

老子说人有五色、五音、五味、田猎、财货的欲望,妨碍了人的行为,使人丧失本性。

在孔老二圣看来,是人的欲望泯灭了人的善良。但欲望从何而来?

孔老所尊崇的价值观,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群落。在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内部,是靠亲情维系关系和秩序的,但自春秋始,礼坏乐崩,其根本的原因,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越来越紧张;时间推移,宗族分化,使血亲关系越来越疏远。于是,不同宗族之间的斗争,渐渐取代了它们之间脉脉的温情。孔老二圣惊讶于人心之败坏,想使人们回归到那个有着浓浓血缘亲情的礼乐时代,历史证明,他们没法完成这个使命。老子不得不骑牛西去,不知所踪。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无功而返。

孔老二圣只看到欲望对人的戗害,但罪恶现象出现之后,可能他们忙于灭火,还来不及思考欲望从何而来。

04 荀子的性恶说

欲望从何而来说不清楚,我们可以看到孔老二圣包括后来的孟子不厌其烦的说教人要行仁义,要有不争之德,但似乎没什么用,国与国、族与族之间血腥的杀戮越演越烈,到了战国,一发不可收拾。周初封国史载有一千多个,到了战国仅剩二十二个。其中强盛的有韩赵魏楚燕齐秦七国,七国互争雄长,征战不止。

荀子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性善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觉得欲望才是人之本性,而“善者伪也”,善良的行为是后天教化约束的结果。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又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人生下来就是有欲望的,好利好货好名。怎样纠正人的恶性呢?

荀子认为:“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以前的王讨厌百姓因争夺利益而把天下搞得混乱不堪,于是制定礼仪,确立名分,分配资源,使人不能无限制的追求欲望,使物质的生产不纯粹为了满足欲望。使欲望与物质资源互相调合,这就是礼的目的和作用。

另一方面,荀子希望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培养正人君子,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荀子希望通过教育使人成为君子、圣人,但人性既然好利、有欲,当利益和欲望与君子之道产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荀子当然说要从君子道。但从君子道不是违反了人性了吗?

由此看来,希望人能自觉向善,似乎很困难,因为这是与人性根本矛盾的。

05  荀子的矛盾

荀子虽然提出了性恶说,但他希望人能成为君子,与孔孟是一致的,重视教育,与孔孟也是一致的,荀子强调礼的作用,也是儒家一贯坚持的。所以,荀子还是儒家,尽管很多学者因为他的性恶说,要把他开除出儒家之列。

荀子希望用礼来约束人之恶性,但吊诡的是,荀子的性恶说却把礼制最终搞崩了。原因在于,礼是分别的,荀子自己说,礼的作用是“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造成上下等级尊卑次序,那么,照人性恶的说法,人人都有追逐高等级的欲望,低贱的人为什么要老老实实安于低贱的地位呢?荀子认为礼的起源和目的是约束性恶,不曾想性恶论却成为杀死礼制的理论基础。


06  直白的韩非

韩非子也许看到了这一点,他继承了性恶说,抛弃了礼制,而推出了法制。既然人性好利,那么,我就利用这一点控制百姓为我所用。韩非子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也就是说,君王和大臣制定法令,把刑罚的规则让百姓一一牢记。百姓遵行法令有功,赏;那些不听法令的人,则加以处罚。而且重刑轻赏,《韩非子》记载,往道路上扬灰都会被处以斩罚。

韩非子是理论家,而商鞅则是实践家。他废除了贵族爵位制,实行新的爵位制,爵位共分二十等,以战场上杀人多少授予爵位。也就是说,尊贵的位子人人可坐,就看你能不能做出符合君王、官府要求的功绩。

法家的这一变革效果十分明显,它使低层的士与民众支持君王战胜了旧有的贵族,建立了君主专制国家。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但东方六国旧有的贵族势力非常庞大,变法不像秦国那样彻底,因此,最终由变法最为成功的秦国扫灭六国,实现了统一。

08 儒表法里的统治术

从先秦历史演变可以看到,性善论不实用,性恶说易于操作。但性恶说过于阴毒,把人的精神世界搞得非常的龌龊。最重要的是,如果性恶说是正确的,统治者治理天下完全是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没有一点高尚性,不利于从思想上确立统治者的合法地位。所以,继秦而起的汉朝,先是用黄老之术,后来“表彰六经,独尊儒术”,其根本的目的,是消除法家的残暴性对政权合法性的不利影响。但法家毕竟好用,道家、儒家名高而不实用,于是形成了“儒表法里”统治术。

09 人性自利  性恶难解

就民间层面而说,性善论与性恶说各有其理论的社会基础,在有血缘关系的小共同体内部,性善是主流。而在出离了小共同体,范围扩大到人与人互不相识的大共同体之中,性恶说更符合实际。

我们看基督教,做好人是因为有天堂可上;看佛教,一心念佛是因为可达永恒的彼岸世界。以韩非子的观念来看,这些人不值到赞扬,因为还不是出于自利的目的。

儒家认为人性善,这个理论的基础是宗法血缘制,在家庭之内,我们知道,一般来说父母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后一口粮让给子女,而子女也会同样对待父母。但离开家庭就不管用了,就像老子所说:“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而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因此老子希望有圣人“损有余以补不足”。

荀子、韩非子是在宗法血缘制受到根本破坏,国家与国家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展开了血淋淋的争夺的大乱之世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韩非子主张利用资源的不足,以达到控制人的目的。

儒家、道家、法家的理论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都在资源的存量上做文章。五百年前资本主义制度兴起之后,有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做大增量,以此满足人的需要。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虽然人人自利,但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鼓励人人为了自利而努力生产,反而巨量的增加社会财富。马克思甚至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按需分配,人类不再受物质缺乏之虞。

虽然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但以人类目前的生产能力,满足人人丰衣足食并不成问题,但为什么世界上还是充满了战争和争夺呢?甘地曾说:“世界上的财富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

由此看来,人性之恶,竟是难以解决的固疾。

你可能感兴趣的:(性善论不实用 性恶论太阴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