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过往,负起责任,勇敢地拔掉情绪里的那些刺——读张德芬《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有感之二

继续读张德芬的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今天读的是第二章:你情绪里的刺,是小时候藏起来的委屈。

看题目就知道这一章的内容是和原生家庭、童年记忆有关的。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没有孩子或者不打算生孩子的人来说,可以检视对照自己身上的很多情绪问题的来源,回溯一下,很可能是童年时期的某一些记忆,父母长期、习惯性的对待我们的方式,让我们在面对某些人、某些事时,总是会遇到一样的纠结和困惑。而对于已经成为父母的人来说,不失为拿来检视、对照自己有没有用不正确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德芬老师谈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可爱额地方,父母没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欣赏和被爱,所以孩子就会误认为是自己不够好。

原来,当孩子期望落空时,当孩子目睹父母不和谐、不友好、没有爱的相处方式时,当看到父母或者其中一方在受苦时,懂事的他们就会为自己建立起各式各样的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好让自己不再惹父母生气,不挑起父母批评自己的话题,想方设法想要取悦父母,甚至想要帮助父母去背负他们的苦。

回想一下,好像真的是这样,想想自己在小时候,也是非常懂得察言观色,什么事情做了说了父母,尤其是妈妈会不高兴;什么事情说了,会遭来奚落,自讨没趣,我可是相当懂的。以至于,我的性格就是比较被动,不争强好胜,虽然在很多时候知道自己有能力去争,但没有老师、领导的推动,自己是不会毛遂自荐的。记得小学时代还会大方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艺,从初中开始,就开始隐藏锋芒,也有可能是青春期的关系,就是不想显山露水。到了高中,这种状态就更加强烈。

记得高中的时候,自己在书店买了一本书叫《狼的智慧》,爸爸下班回家,我饶有兴趣地和他分享,结果爸爸用一句话就像一桶凉水当头浇来,他说:“还‘狼的智慧',你自己的智慧好好想想还差不多。"当时,我就十分扫兴,没了半点兴致。虽然父母对我的爱和关怀的表现方式很少体现在语言上,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但,无论如何,从那时开始,我就几乎不会和他们分享什么,因为我不想再一次受到这样的“冷嘲热讽”。

而我在熟悉的人面前,几乎就是放不开手脚,也不愿意尽情展示自己。这种状况,到了大学时期,有了一定的改善。大概是因为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同学是完全陌生,老师是完全陌生的,没有半个认识的人。我可以毫无顾忌地、非常自然自如地展示我本来的样子。

上课老师提问,我会脱口而出答案,积极和老师互动。还会报名参加社团组织的演讲比赛、学校组织的英语电影配音比赛、英文歌卡拉OK比赛,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奖项。这些活动的参加,让我证实了,其实我是有料的,只是我不想展示,我对自己是有信心的。

但参加工作后,我一度又开始“藏着掖着”了,总是想低调、不显山露水。大概是因为又回到了熟悉的环境关系吧。在我面前,父母从来没有自然、直白地让我知道他们以我为荣,反而,在我和他们吐槽职场中听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些事情、问题时,他们总能从各种其实本来和我无关的事情上,把话题变成了给我上课,总觉得我不够聪明、不够能干、不会察言观色……

直到一位爸爸的同事随便和我聊天时讲到,原来我爸爸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常常向他人说我有多能干。这一方面,我明白父母不当面表扬我,或者赞同我可能是怕我骄傲。可以是他们什么时候,看到我骄傲过?我好想从来没有怎么展示过、得意过,又怎么会骄傲呢?另一方面,在外人面前夸我,在我看不到、听不到的场合夸我,这大概是每个父母都有的反映吧。谁会在外人面前说自己的孩子不行呢?可这样的赞扬我似乎并不领情,因为我完全感觉不到。

这样的意难平纠结了我很久、很长时间。记得一次因为别人停车阻道的问题,我和那个司机起了争执,当我据理力争时,我的爸爸却让我不要吵了,这让我非常地生气。我气的不是别人当道、乱停车,气的是,在这么明显对方有错的情况且毫不觉得自己有做错的情况之下,我的爸爸竟然让我少说两句。这种当着别人的面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事,让我当场发飙,至今,我仍然记得我的话:“叫我少说是吧?好,以后我也这么停车,你们都不要来说我,让我挪开!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坏人好做人的是吧?!就是这样可以横行霸道不讲理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的是吧?!”

记得,当时爸爸没有再说什么。我想不出任何人可以回答我的问题。记得那天让欣慰的是,几个我并不认识的隔壁几幢的邻居说了公道话,他们都说那个车主常常车子不好好停,导致本来就狭窄的通道更加拥挤,害得其他人都得小心翼翼慢慢开过去才行。有了热心且正义的邻居的助威,对方终于嚣张不起来了,乖乖把她翘在线外的车屁股给挪到车位里面。

虽然已经过了好几年,但是,直到现在,有时在电视剧里看到女儿不管做什么决定、遇到什么困难、受什么委屈,爸爸都无条件支持,都坚定地站在女儿这边鼓励,不会来给你上课让你明白是你的错,不会来冷嘲热讽地说一句“谁让你怎样怎样”。看到这样的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就让我特别难过。

我难过的,不是我没有好父母。客观地说,我的父母已经给了我很多,也在很多事情上帮助了我很多,但是在无条件相信我、支持我上面,他们从来没有一点表示。让我笃定地知道,无论我做什么,他们都会支持我。当同事、领导对我赞赏有加时,他们却总是认为我在外面会“惹事”、会这样会那样。这样的“错乱”让我常常会陷入“周期性不自信”中,常常会对很多事情“对号入座”,也常常会反思是不是我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导致这个结果是不是我因为这样,如果我不怎么样是不是事情就不会发生或者是另一个结果……

而看了德芬老师在这一章的内容后,我明白了,我可以不背负这么多的“伤痛”,我可以把包袱还给父母。他们的不悦、他们的不安、他们的焦虑,应该由他们自己去承担,而不是又我来负责。同时,德芬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过、想过的概念:与父母断奶的最高境界:不需要父母快乐。

是啊,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父母快乐吗?如果我们不能让父母快乐,我们就不值得活吗?记得我生孩子后,妈妈常常会拿我小时候,和我的孩子进行对比。说我小时候多么听话,多么好养。还在月子里,晚上睡觉之后都不吃奶的,让我妈非常省心。甚至,当时我们家住的是爸爸单位的宿舍,与隔壁房间几乎是一板之隔,在这样的隔音条件下,隔壁的叔叔竟然好久才发现,原来隔壁有个小婴儿,他说一点哭声都没有听到。

现在想来,我这个天使宝宝真是与生俱来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啊。而在这个天使的背后,压抑了多少天性、多少自在,多少应该说而没有说的话,多少应该哭而没有哭出来的眼泪,多少应该放肆笑而没有笑的瞬间,多少应该抗争而没有抗争的时刻,多少应该绽放而没有绽放的才华。

没有在父母面前得到的承认和肯定,却一次又一次在同学、朋友、亲戚、同事、领导的地方得到了确认。

德芬老师告诉我们,做父母的功课,我们可以不追求父母的认可和赞赏,可以不期盼父母的爱,甚至,我们可以不需要父母快乐。父母的快乐与否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的责任——可能我们只是习惯性地想要讨好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做自己。

李欣频老师有一句在我需要强化信心的时候,常常拿来鼓励自己的话:一朵花,会因为没有人欣赏,而不盛开吗?

显然,不会。而我们每一个人不就像大自然里的一朵一朵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花么?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周围的任何人,他们的不认可,他们的不欣赏,可以阻止我们全然盛开、肆意绽放吗?

决定我们盛开、绽放的,是阳光、风雨、土壤、空气,还是他人的眼光呢?自然,是我们这朵花扎根大地的能力、吸收天地精华的能力、抵御风吹雨打的能力,最终开心、快乐地长成我们想要的,而不是父母想要的样子。

我们的父母给予了他们能给我的一切,有些东西他们无法或者没有能力给我。但经过自己的体悟、学习,我渐渐明白,我已经长大,我得到的已经够多,而那些他们给不了的,要靠我自己去努力得到。有些包袱,可以扔掉;有些不平,可以释怀;有些缺失,可以弥补。但是,我也知道,他们不能向以前那样用他们以为对的方式来对待我了。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职场、社会上,我也越来越可以勇敢地表达我的意见、提出我的质疑、说出我的反对。我也可以毫不害羞的展示自己的才华。

同时,拔掉那些从小就压抑在情绪里的刺,也是对于我,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提醒。充分地信任孩子、无条件地爱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做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不是我希望的样子。


无戒学堂日更第213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溯过往,负起责任,勇敢地拔掉情绪里的那些刺——读张德芬《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有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