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知彌 | 应该饱有心思清明

“生活,实际上就在这一切衣食住行的细处里。”

对知彌先生在画作《心思清明》配文中表达的这个思想,我深表赞同,也有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共识,或叫“思想同频共振”,我更是在20多年中极理性地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信条:简单的事情做精致,复杂的事情做细致。如是,没有“心思清明”怕是做不到、做不好的吧?

知彌先生的画作《心思清明》是“一画双关”的,也即一种别有心裁的“一语双关”——看画作题字,不是也可读作“清明心思”吗?可谓既强调了日常生活的“心思清明”,又关照了一个时节的“清明心思”,是为别样的一种妙道!

今年的清明节快要到了。在这样一个时节里,该怎样“心思清明”“清明心思”呢?

我对小时候清明节的记忆,有一个难忘的事件。该是1972年我在故乡西村学校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请一位老八路来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讲述他亲历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事迹,全校小学生和初中生一起,都参加了这个清明节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位老八路是我同班同学张猛的大伯。这项活动结束前,校长作了总结讲话,并要求参加活动的同学除一年级的外,每人都要写一篇有切身感触感想的作文。

我的作文很快写完了,交给了班主任张玉坡老师。两三天后,作文评分下来,张老师告诉我,班里我写得最好。又过了一天,放学后回到住在学校的家里,路过老师办公室时,碰见了后来担任我们班主任的张国和老师,他把我叫住,对我说:“你小子,还真不简单!这次清明节教育活动的作文,全校属你写得好,初中班的都比不上你!校长已把你的作文拿给两个初中班作范文去了!小子,好好加油干吧!”

这是我少年时代于清明时节的第一个“心思清明”的好成绩。

张国和老师是我一生中最为尊敬和感激的小学老师。他为人正直,教学认真,是一位非常“心思清明”的青年乡村教师。当然,现在已是颐养晚年的快乐老人了。我的文字功底就是在他的教育训练下而奠基的。他那时要求我们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中午必须至少抄写200字。如此,不仅积累词汇、语句,书写能力与水平也逐步提升。那时,我在这200字上既逞能,又耍小聪明,经常是一个中午写出一个星期的来。张老师也不说什么,大笔一挥,一个红钩打上,全算作一天的。我不服气,再一次写一个星期的交上去,张老师还是一个红钩打上解决问题。如是无形中,我是获得了强化训练。自此至高中毕业,我的语文成绩都是班级名列前茅的;职业生涯中,我也是“写作能手”,而后成为“写作强手”,“写作高手”则是“现在进行时”的奋斗中。

我的小学生涯因为当老师的父母经常调动工作,我读过三所学校的,先是在故乡本村上子口学校入学一年级,二年级即转到了下子口学校,不到两个月又转到西村学校,四年级的后半学期又回到了上子口学校,可谓“同学遍天下”。

颇有趣味的是,在下子口学校时,由于校舍紧张,我们这个班级是在学校之外,村生产队的一间羊圈中上课读书——早晨,羊出圈上山或下地放牧,我们进圏上课读书;傍晚,我们出圈放学回家,羊则进圈休养生息。由此可见那时乡村教育在硬件条件上的穷困。这故事讲给今天的孩子,怕是天方夜谈吧!

在西村学校读小学的两年半时间,我们班级也不在学校里,是用一间村里生产队的牲口棚改为教室的,但那时的我们丝毫不计较,而是十分快乐地上学读书——自然自性地快乐生活!那时,上学读书是没有现在这么多功利的,纯粹一种“心思清明”!

清,是一种生活的透视,或透视的生活。

明,是一种人生的远观,或远观的人生。

心思清明,必该如此这样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知彌 | 应该饱有心思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