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摇曳生姿 ————从《石壕吏》看杜甫诗风的具体表现

杜甫可谓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悲天悯人的情怀打动了历代读者,被誉为诗圣。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顿挫,是其诗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即是此意。“沉郁顿挫”可说概括了杜甫诗歌的基本特征,其典型代表当属著名的“三吏”“三别”。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而其中《石壕吏》更是集中体现了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石壕吏》全诗百十余字,但却情节完整,跌宕起伏,曲折有序。诗作以石壕吏为题,但出开篇“有吏夜捉人”出场及“吏呼一何怒”之外,再无直接表现石壕吏的语句,主要从老妇的角度予以表现,但细细品来,诗人采取藏问与答的形式,石壕吏的影子却无时不在,情节短小却完整,完整且跌宕。

诗歌开始,寂静的夜里暴吏捉人,紧张气氛陡起,但一家人从容应对,仿佛训练有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从容应对,对暴吏讲明家中出丁情况,“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满以为能躲过一切,却不料石壕吏催人迫切,一再询问其他男人,老妇慌了手脚,只得道以实情“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她以为能博得石壕吏的同情,但石壕吏却要执意进去搜查,老妇只得以儿媳“出入无完裙”哭诉,当石壕吏依旧不依不饶时,老妇只得以年迈之躯“请从吏夜归”来挽救全家。真可谓步步惊心,波澜起伏,曲折跌宕。短短篇幅,尺水兴波,构思手法可谓登峰造极,这正是杜甫诗风顿挫的表现。

而纵观全诗,诗人让暴吏退居幕后,我们能从字面看到的多是对老妇的同情,而对石壕吏的批评只能靠我们自己揣度,从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诗人:诗人写作此诗时是公元758年,正值唐军战事吃紧,处处败退之际,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究竟:当是时,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仗十万,几乎全部丧尽……..太多太多,令人不忍诉说,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老妇为何不能服役呢,可是,百姓的凄惨谁能顾及呢,此时充斥在杜甫内心地,想来在同情、愤慨之外,更多的还是矛盾,还是无奈,石壕吏的愤怒凶残有值得理解的地方,但这种理解是以老百姓的性命为代价的,一边是挚爱的国家,一边是挚爱的百姓,这对一向悲天悯人的杜甫来讲又如何表达,此时能做的唯有深沉,唯有含蓄,唯有将这种忧郁愤慨深藏心底,他能做的只有是将这一段悲惨的历史以貌似平静的笔调向我们诉说,这就是他的沉郁。

细读《石壕吏》诗圣的沉郁顿挫再一次得到极致的体现,我们如果能以此篇作为窗口,就会更好的领略他的诗风。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郁顿挫,摇曳生姿 ————从《石壕吏》看杜甫诗风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