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西解红楼(第二十四回)第五隐线3脂砚斋析

脂砚斋称谓藏深意

曹雪芹谜局道真情



脂批妙语红楼梦,抛洒胸中不了情。

怎道雪芹真境界?三千铁甲舞长空。

我们接着来探讨《红楼梦》文本第五条隐线的情况。第五条隐线相当复杂,它涉及到的画图判词和仙曲歌词部分我们前边探讨过了。这一回我们主要探讨一下第五条隐线所涉及的《红楼梦》文本的作者及脂砚斋的情况。脂砚斋是谁?谁是脂砚斋?脂砚斋和作者曹雪芹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是我们进行探讨时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

脂砚斋是个神秘人物,他对《红楼梦》文本做了详尽入微的批注。这些批注内涵丰富,精彩纷呈,让我们看了脑洞大开,神思为之一振。只是这里边有个问题,那就是他的批注是否就真的完全看透了雪芹想要表达的各种意思呢?

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脂砚斋是《红楼梦》文本的主要评点者,也是一位对红学影响深远的批注人。他的批语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批的抄本则被称为“脂本”。现在红学界基本认同“脂本”最贴合雪芹的思想,但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脂砚斋的脂批并不能完全贴合雪芹想要表达的全部思想和隐藏语意。甚至我们觉得,有时他的批注是在将我们红迷朋友引向迷雾之中。

对于“脂砚斋”我们是存疑的。虽然从脂批的内容来看,脂批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手法运用进行了详尽说明,这既为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提供了一定参考,也为“探佚学”提供了最直接、最主要的考证依据。但是这个神秘人物却一直默默无闻,几乎不被世人知晓,这是很奇怪的现象。《红楼梦》文本自从面世之后,清朝人中唯一提到“脂砚斋”的就是裕瑞。他在《枣窗闲笔》中称“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雪芹)叔脂砚之批语,引其(脂砚)当年事甚确”。这是目前唯一见诸文献史料的记载和说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考证。目前,关于脂砚斋与曹雪芹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不同说法:一、作者说;二、妻子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这四种说法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是否还有其它说法?这些至今也没有明确定论。

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的现存版本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带有脂评的八十回脂评本系统,另一个则是经过高鹗、程伟元整理补缀的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脂评本是一种书评本。明清时期的书评已经发展成为不仅仅是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和文字欣赏了,并且还包含着对书中整体结构进行补充和发展创新的内容成分。这一点我们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融入自己的创作创新就可以看出来。脂评本也同样具有再创作创新的显著特点。脂批中自称和雪芹关系密切,深知雪芹著书底里,与雪芹还有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并且熟知雪芹著书过程中运用的多种奇妙方法,他还经常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红迷朋友步步深入地发现各种线索,甚至自称参与了《红楼梦》文本的创作过程,了解红楼后事。他甚至自称在宝钗过生日时,宝玉拉黛玉去看戏这一故事情节中,竟有“凤姐点戏,脂砚执笔”的批语。这让我们感到很神奇,甚至有点不可思议。我们从脂批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内涵:

一、脂砚斋向我们红迷朋友透露了雪芹的家世,他既感慨雪芹平生遭际,又揭示了《红楼梦》文本与原型背景即曹家相关联的事实内幕(其实这一点我们在《红楼梦》文本中也能看出来,雪芹是运用类比推理和谐音等手法说出来的)。二、脂砚斋自称深知雪芹写书原因,他既透露了文中寓意,也注释了词语典故,又揭示了写作技巧和艺术创作的内幕(这一点是否正确还不得而知)。三、脂砚斋还自称揭示了全书的主旨和总纲。甲戌本第一回中神僧仙道曾言:"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脂批道:"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这也难说,我们认为这四句话并不能看做是《红楼梦》文本的总纲)。四、脂砚斋还自称参与了文本创作,甚至自称可以决定书名。更自称可以决定一些书中内容的增删取舍。像《红楼梦》文本第十三回中秦可卿之死这一事件,就有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这同样也只是脂砚斋的一面之词,是无法证明之事)。五、脂砚斋更有“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余二人亦大快随心于九泉矣!”(我们未见雪芹说过这种知己之言,也未见过其它证据,这也是无法证明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认为,“脂砚斋”的这些说法是存疑的。

据我们分析判断,“脂砚斋”实际上就是雪芹自己,他同样是雪芹的又一个化身。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前的研究证据:其一,《石头记》是《红楼梦》文本的前身,在甲戌本《石头记》手抄本全书每一回每一页的中缝,皆署名为脂砚斋。其二,作者说是由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先生最早提出来的。其三,脂砚斋在批语中透露他是作者。学者刘传福先生在版本学研究中发现,脂砚斋早期版本中的一些批语在后期版本中变成了小说正文,脂砚斋对此作有眉批和夹批,称批语"皆石头之语"。而石头实际上是雪芹的化身。

二是我们对“脂砚斋”的推论。“脂砚斋”其人存在两种情况,无非是雪芹或不是雪芹。我们红迷朋友从“脂砚斋”的脂批中都能看出来一点,即“脂砚斋”称自己不是雪芹,都只是他的一面之词,并没有其他人证或其它物证可以证明。如果他不是雪芹,那我们另当别论。如果他是,那就存在一个雪芹为何要再写一个脂本的问题。如果脂砚斋是雪芹,我们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雪芹为了揭示《红楼梦》文本中隐藏起来进行讲述的血泪真相而有意创作出一个脂砚斋来。二、为了保护《红楼梦》文本,使之能够有效传播。为达到这一目的,雪芹会使脂砚斋的揭示存在一定歧义。三、雪芹是以脂砚斋为出发点来给我们红迷朋友指明进行研究的方向途径,这一点我们红迷朋友都能看出脂批确实有这方面的功效。四、雪芹为了保护自己家族及亲朋好友不受满清封建皇帝迫害,这是因为满清封建王朝大兴残酷至极的“文字狱”。五、雪芹就是在脂本中也会有所隐藏,并不会说出全部隐藏语意。这是因为这些隐藏语意包含着满清封建皇帝对雪芹曹氏家族的血腥屠杀,是不能被满清封建皇帝察觉到的内容。基于这些表情达意的原因,我们认为脂砚斋实质上就是雪芹。

第三点证据是我们前面的分析文章指出过甄士隐与妻子封氏之间是存在一种哲理的。他们俩是一个统一体,因此,甄士隐的姓名和妻子封氏的姓氏是可以连在一起来理解的,即可以看做是“甄士隐封”。这个“封”字包含封存之意,也可以谐音成“缝”字,是在指文本的中缝,同时《红楼梦》文本的“中缝”也同样是被封存起来的。那么,“甄士隐封”就能谐音成“真事隐缝”。其意思就是雪芹将自己曹氏家族的血泪真相隐藏于《红楼梦》文本的中缝之中。这与甲戌本《石头记》手抄本每一回每一页的中缝皆署名为脂砚斋是一致的。这也就间接证明了脂砚斋就是雪芹自己。也就是说“脂砚斋”这个姓名之中包含着雪芹的隐藏语意。

第四点证据是我们联系以前分析过的王熙凤这个姓名,其谐音是“望析缝”,意思是雪芹希望我们红迷朋友能分析《红楼梦》文本的中缝,中缝里就是“脂砚斋”,也就是说雪芹让我们红迷朋友来分析脂砚斋的隐藏语意。这也与脂砚斋之间形成逻辑对应关系,这同样也能间接说明脂砚斋就是雪芹自己。

第五点证据是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雪芹善于运用谐音来表情达意,特别是善于运用人物姓名来进行谐音。那么“脂砚斋”也会是一种谐音,即“指研摘”,意思是指导研究《红楼梦》文本的摘录和批语。这里边包含了雪芹的两种创作手法:一种是“谐音手法”的运用,这一点比较清楚。另一种是“形似取代法”的运用。这一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说得比较隐晦,我们在以前的分析文章中已经指出来了。在这里“脂砚”和“指研”既是谐音,也是形似字,而“斋”字则是一种谐音。雪芹正是合用这两种手法共同创作出了“脂砚斋”其人。

第六点证据是“脂砚斋”还包含着另外一层隐藏语意。这是我们将要重点探讨的方面。也是这篇分析文章的重点。

为了说清楚第六点原因,我们先假设“脂砚斋”就是雪芹自己,然后我们来进行推理,看看雪芹是如何来制作脂砚斋这一谜局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推理的大前提,即“脂砚斋”是雪芹创作出来的一个包含隐藏语意的名称。

要清楚这一点,我们还得从古本《红楼梦》说起。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古本《红楼梦》与现代版《红楼梦》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古本《红楼梦》的排版印刷或手书抄录都是从上到下竖版排列的版本,而现代版的则是横版排列的版本。二、古本《红楼梦》中的文字都是采用繁体字的,而现代版中的文字都是采用简化字的。三、我们阅读古本《红楼梦》是竖着从右往左来进行的,而我们阅读现代版的则是横着从左往右来进行的。基于这三点不同,我们认为,要研究《红楼梦》文本自然是古本的最能说明问题。

在前面的分析文章中,我们指出了雪芹制作一个谜局时会同时运用好几种手法来完成,并且其中就有“拆字手法”。其实雪芹在创作“脂砚斋”时也同样运用了好几种手法来进行。脂评本《红楼梦》是古本繁体竖版的版本。其中的“脂砚斋”这个姓名同样是繁体竖版排列的。这就构成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奇特现象:竖着排列的繁体“脂砚斋”三个字如果依照“拆字手法”拆分开来看,它就基本构成了两列字。因为繁体的“斋”字是无法拆分的,只能当做一个字来对待。“脂砚”二字运用“拆字手法”竖着来看就可以分成“旨见月石”这四个字。“旨见”二字之所以要放在前面,是因为我们在阅读古本《红楼梦》时是从右往左来看的。我们在阅读竖着排列的“旨见月石”这四个字时,“旨见”二字会被我们先阅读到,所以组成这四个字的顺序是要将“旨见”二字放在“月石”二字的前面。因为我们已经假设脂砚斋就是雪芹自己,这里就是雪芹在创作“脂砚斋”这个名称时,于其中隐含了“拆字手法”,用以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其中包含的隐藏语意。因此,我们就可以将“脂砚斋”分开来,看做是“旨见月石斋”这句话。如果我们再运用雪芹的“谐音手法”来对“斋”字进行谐音处理,就可以将它看成是“摘”字。这是因为脂砚斋的脂批就包含着摘录之意,这也是我们进行谐音时的推理依据。那么,“旨见月石斋”就会变换成“旨见月石摘”这句话。如果这句话是雪芹想要表达的隐藏语意,那么其对应的意思就是“雪芹的创作宗旨可见于对月石的摘录”。这里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月石”指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雪芹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已经指出了创作宗旨是用“梦”用“幻”,这与我们对脂砚斋的解读好像存在矛盾。其实这两者表达的隐藏语意是相通的,因为用“梦”用“幻”本身就是一种变换,这我们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将石头变换成“通灵宝玉”中就能看出这一点来,而“脂砚斋”这个姓名中同样包含着变换的隐藏语意,因此这两者之间是相通的,也是不矛盾的。对于“月石”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月石”的内涵一定和《红楼梦》文本有关。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中有关“月”的内容最显眼、最主要、最早出现的当是第三回中“后人”描写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词,其实这个“后人”也是雪芹自己。因此我们认为“月”就是指这两首词中包含的隐藏语意。因为这两首词是两篇文章,我们就称它们为“月文”。“月”字清楚了,那“石”字是指什么呢?我们红迷朋友都知道《红楼梦》文本讲述的是女娲补天之石因听闻世间繁华,起了凡心,后由“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两位神僧仙道将此石幻化成“通灵宝玉”,最后再借贾宝玉之口入世受享的一段故事。此石幻化成“通灵宝玉”后,两位神僧仙道又在上面刻下了几句文字,这就是《红楼梦》文本的故事起源之一。雪芹如果要用“石”来表达隐藏语意的话,那石头幻化成的“通灵宝玉”就会是最合理、最恰当、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我们认为,“月石”中的“石”就是指的“通灵宝玉”。那么雪芹用以表达隐藏语意的这部分文字也就和“通灵宝玉”上的文字有关,我们就称其为“石文”。因此,“旨见月石摘”的意思就是“雪芹的创作宗旨可见于月文和石文中的摘录。”

脂砚斋这个姓名清楚了。那我们如何来分析“月文”和“石文”中包含的隐藏语意呢?我们选择先分析“石文”。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代表“石文”的石头出现得早,并且《石头记》就是石头的一段受享记录,是雪芹最原始的文字记录。它代表着血泪真相,我们从中探寻能更容易接触到血泪真相。二是因为我们无论是从文字字数还是内容形式上来看,“石文”都要相对简单得多。所以其中包含的规律性也会比较好发现和把握。正是基于以上这两点原因,我们觉得先探讨“石文”中的隐藏语意会是恰当的选择。在《红楼梦》文本第八回中,雪芹是这样描写“通灵宝玉”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石文”:

通灵宝玉正面图式

通灵宝玉

注云: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通灵宝玉反面图式

注云: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我们观察“石文”,就会发现它有四个明显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块宝玉的名称是“通灵宝玉”,它包含了四个字,是一个“四字句”。二是“通灵宝玉”背面的文字揭示了它的三次重要用途,这一点我们红迷朋友读完《红楼梦》文本就能清楚这一点。《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只运用了一次“除邪祟”的神奇功能。第三个特点是“石文”一共有五句话,这也与《红楼梦》文本的五个书名是相互对应的。因为石头是最初的形态,它的正面就对应着雪芹想要讲述的血泪真相,而反面则对应着雪芹想要讲述的虚构情节。因此,“石文”正面的两句话对应着《石头记》和《情僧录》,即这两部书都是在讲述血泪真相。反面的三句话则对应着《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文本,即这三部书讲的都是雪芹虚构的故事情节。其中的“一除邪祟”这句功用被运用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因此它对应着《红楼梦》文本。而“二疗冤疾”这句功用则对应着《金陵十二钗》,因为她们人生命运都含有很大的冤情。“三知祸福”这句功用则对应着《风月宝鉴》,因为照此风月宝鉴就会知道事情的真假,知道真假也就能知道事情是祸是福。这些与贾瑞照“风月宝鉴”一事正好相反。贾瑞照的“风月宝鉴”的正面是虚假幻相,而其反面却是像骷髅一样的血泪真相。贾瑞照“风月宝鉴”一事也同样对应着从《风月宝鉴》往后的三部书讲的都是雪芹虚构的故事情节,而雪芹想要表达的血泪真相则是以隐藏语意暗含其中的,这个血泪真相存在于虚构故事的背面,是与虚构故事相反的,这也就是文字背后的隐藏语意。这也是雪芹在运用“阴阳学说”来表达隐藏语意。

第四个特点是“石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这也是最重要、最突出的特点。这实质上也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他进行创作时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法,即“四字句法”,这也是《红楼梦》文本的核心创作手法之一,它构成了《红楼梦》文本表达隐藏语意的叙述主干。我们在前边也分析过这个“四字句法”。“四字句法”是雪芹独创的一种修辞手法,就是用每四个字构成一句话来表情达意,来讲述雪芹想要表达的隐藏语意。“四字句法”对我们追寻红楼迷踪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雪芹为了隐藏语意,会同时将“四字句法”和其它创作手法糅合在一起来制作谜局。并且雪芹还会在不同的地方,采用构造不同的“四字句法”来表情达意。这也与我们前面讲述的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哲理是一致的。因此,这个“四字句法”是“石文”的核心内涵,也是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会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法。

那么我们在“石文”中如何运用“四字句法”来进行摘录,才能发现雪芹用以表达隐藏语意的“四字句”呢?对于这一点,雪芹将其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要如何运用“四字句法”来进行摘录。书中“跛足道人”唱着《好了歌》,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

雪芹的这一段描写十分有趣,并且有着深刻的隐藏语意。在《红楼梦》文本中,“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但雪芹却有意将他们分开,这里只出现了“跛足道人”。这里边存在两点对应关系:一点是“好、了”二字分别出自《好了歌》每两句歌词的尾部,它们与“跛足道人”中的“跛足”形成了对应关系,都代表着每两句歌词的“结尾部分”。第二点是“癞头和尚、跛足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里边包含了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跛足道人”既然对应着《好了歌》每两句歌词的“结尾部分”,那么“癞头和尚”就对应着《好了歌》每两句歌词的“开头部分”。这一点我们从“癞头和尚”的“癞头”这两个字也能看出来。“癞头”就是“赖头”的谐音,是依赖开头之意。并且“癞头和尚”的“头”字和“跛足道人”的“足”字是代表着“头和尾”,是一种有头有尾的相互对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只说出了《好了歌》的歌名中包含着“结尾部分”的意思,而将其中“开头部分”的意思隐藏了起来,让我们红迷朋友自己去发现。这也是雪芹表达隐藏语意的一种手法,即“半遮面法”,雪芹只说出一半的隐藏语意,而对另一半的隐藏语意则隐而不宣,让我们红迷朋友自己去分析推理出来。另一方面这里只出现“跛足道人”,而没有“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还说士隐明白“好了”只是“还算明白”,其实是说士隐只明白了一半意思之意。那要全部明白就得将《好了歌》全部理解清楚。既然“跛足道人”代表的结尾部分对应着“好了”这两个字,那么“癞头和尚”也会同样对应着《好了歌》开头部分中的两个字。所以“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这个统一体就对应着两头两尾一共四个字,这就构成了一个“四字句”。这个“四字句”是由《好了歌》中每两句话的开头和结尾来共同构成的,也就是说每两句《好了歌》歌词的开头和结尾可以构成一个“四字句”,这是雪芹创作的“两头手法”。因此《好了歌》的全部隐藏语意就是每两句歌词的开头和结尾来共同构成一个四字句而呈现出来的意思。这是雪芹“四字句法”的一种应用,也是雪芹对我们红迷朋友如何解读《红楼梦》文本的一种提示。对于《好了歌》的全部隐藏语意我们以后还会专门进行探讨。那么,我们由此推理出,在对“石文”进行摘录时,因为石头的正面代表着血泪真相,我们就应当从“通灵宝玉“正面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两句话中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各摘录出两个字来,从中来发现雪芹想要表达的隐藏语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四字句“莫忘仙昌”。我们再运用雪芹提供的“形似手法”和“谐音手法”来对其中的“昌”字进行变换,将“昌”字变换成形似和谐音的“唱”字,并且“唱”字正好可以与前面的“仙”字构成“仙唱”一词,这也对应着前面“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那么“莫忘仙昌”就可以变换成“莫忘仙唱”这个“四字句”,这也就是“石文”中包含的一种隐藏语意。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解读《红楼梦》文本时不要忘记前面“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中的表面语意和隐藏语意,表面语意就是《好了歌》每两句歌词的“结尾部分”,隐藏语意就是由每两句歌词的“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来共同构成的“四字句”所包含的意思。因此,“石文”是雪芹在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解读《红楼梦》文本时的一种核心方法“四字句法”。

“石文”清楚了,我们再来看看“月文”会是怎么个情况。“月文”是指雪芹描写贾宝玉痴玩的两首《西江月》词。我们要解读“月文”,就得清楚“石文”和“月文”是一个有机整体。“石文”是我们解读《红楼梦》文本的指导方法,代表着解读形式,“月文”是我们解读《红楼梦》文本时对“石文”的具体应用,代表着解读内容。因此“石文”是在指导我们红迷朋友如何从“月文”中摘录雪芹用以表达隐藏语意的语句,而“月文”则是代表着雪芹的隐藏语意。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描写贾宝玉的《西江月》词: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的表面意思和正反面意思就不说了。我们来看看它们的隐藏语意。从前面分析我们知道,“脂砚斋”的隐藏语意是雪芹让我们运用“四字句法”和“两头手法”从上面这两首《西江月》词中来摘录出相应的四字句。我们以相邻的每两句话为一组,从中摘录出两个开头和两个结尾的字,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四字句。我们先按头尾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摘录,这样摘录出来的对应语句会是:

无恨有狂,纵囊腹莽,潦务愚章,形张那谤。

富业贫凉,可光于望,天一姑双,寄粱莫状。

虽然我们将“月文”中的相应语句摘录出来了,但是这些语句还不足以表现雪芹的隐藏语意。这里边还有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摘录出来的语句中每个字的顺序问题,另一个就是这些语句中的每个字是否为雪芹想要运用的那个字的问题。对于顺序问题,我们在前两回的分析文章中指出了雪芹的一些创作手法,这些创作手法中就有顺序变化的,像“倒装手法”就是一种顺序变化。因此,我们解读《红楼梦》文本中的有些言语时也可以对其语序进行相应的前后调整,以构成新的言语,以此来探寻雪芹的隐藏语意。这是雪芹给我们红迷朋友的一种提示,是一种“荒唐言”,其中却包含着雪芹的满心血泪。像《红楼梦》文本第七回中同样有这种“荒唐言”:宁国府管家派焦大送秦钟回去,焦大借着酒醉大骂说“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这话虽然是焦大的醉话,但雪芹这样创作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也是雪芹将俗话“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中的语序颠倒而形成的“荒唐言”,里边同样包含着雪芹难以表达的“辛酸泪”。另外,我们从以前的分析文章中也可以看出,雪芹进行创作时会将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打乱了来进行讲述。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我们摘录的语句如果要变换成雪芹的,那就得运用雪芹的创作手法来进行类比推理。这样我们摘录的语句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前后顺序变化的现象。这也等同于对摘录的语句进行重新组合,从中产生出新的语句。而对于摘录中每个字是否为雪芹要运用的那个字的问题,我们则还要运用雪芹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的“谐音手法”和“形似字法”等方法来进行一定变换,从中探究出是否为雪芹想要运用的那个字。这种变换是一个综合考量过程,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求能从中发现雪芹想要运用的每一个字。另外,我们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还包括对《红楼梦》文本的整体隐藏语意的分析判断,即这部巨著中整体讲述的是雪芹的曹氏家族被抄家的血泪悲剧,这是我们分析判断的另一个出发点。那么,对于上面摘录的语句,我们先依据雪芹的创作手法来进行顺序变换,变换之后形成的新语句会是:

无恨有狂,纵囊腹莽,潦务愚章,形张那谤。

富业贫凉,可光于望,姑天一双,莫粱寄状。

然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再运用雪芹的“谐音手法”和“形似字法”等方法对这些变换后的语句进行谐音处理。其中的“于”字,其繁体字是“於”,可谐音成形似字“淤”。“姑”字可谐音成形似字“故”。对于“粱”字,则可以运用雪芹谐音时不追求形似的手法来谐音成“量”字,并且“粱”也是会有一定量的。对于“寄”字,也可以直接运用“谐音手法”谐音成“记”字。那么我们就会得到下面的这些新语句:

无恨有狂,纵囊腹莽,潦务愚章,形张那谤。

富业贫凉,可光淤望,故天一双,莫量记状。

这就是我们分析出的“脂砚斋”这个名称中包含的隐藏语意。这是雪芹在讲述自己经过人生梦幻之后,含辛茹苦创作《红楼梦》文本时的处境和心情。其意思是:

雪芹心中已经没有了丝毫恨意,有的只是一颗狂傲不羁的心。纵然是囊中空空,饥肠辘辘,贫穷潦倒,却仍然含辛茹苦地创作“荒唐愚昧”的《红楼梦》文本。这样乖张的行为已经无法顾及到别人对雪芹的讥讽嘲笑以及诽谤议论了。

雪芹过去的荣华富贵的家业已是过眼云烟,如今只有贫穷凄凉相伴。这样可怜的光景已经淤积起来,变成了心中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为了揭露血泪真相,雪芹将自己曹氏家族惨遭变故的天机隐藏在了运用“一双手法”的表达之中。因为雪芹实在没有胆量来明目张胆地记录下当时的血泪状况。

这里的“一双手法”既是一种“借代手法”,也是雪芹设置的又一谜局。它包含的隐藏语意因为还涉及到雪芹的另外一些谜局,我们只能放在以后来进行探讨分析了。从我们对“脂砚斋”这一谜局的分析探讨中可以看出,雪芹在制作谜局时是采用“曲径通幽处”和“九连环”的创作总纲来进行的。其创作手法在不断变换,且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以此来一步一步揭示谜局。

回顾这一回的分析文章,我们前面假设了“脂砚斋”就是曹雪芹,从现在我们分析出来的结果看,他的确就是曹雪芹。他是雪芹制作的又一个谜局,其目的就是为了采用隐藏手法来揭露雪芹曹氏家族被抄家的血泪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十年河西解红楼(第二十四回)第五隐线3脂砚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