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思考(一)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性质是这样描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五个方面对数学课程性质进行补充说明。

第一条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即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同时,又强调人人,每一位学生都要获得基本的数学学科的公民素养,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发展是不同的,即强调学生之间在数学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我认为,对于一些学生智力、思维、兴趣等着力点在数学课程方面的学生,要在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同时给予一定的平台机会、适当地进行深入地学习研究。当然,针对学困生也要承认差异,关注差异,因材施教,力争达到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

其实,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就是“因材施教”。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而且很自然因材施教把实施对象当作学生中的两端,达不到标准的要补,尽可能地达到最低要求,已达到还有余力的要继续引领攀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思考和思维。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在一轮教学——照顾班内大部分孩子学习教学后,在练习巩固和课后的辅导中就主要针对的是培优辅弱。

在干国祥干老师的良性教育循环中提到,针对学困生,他们团队探索出来的学习方式“优先补习,提前学”——因为在正常的课堂上,学困生一节课的时间都是被浪费掉的,是听不懂的,因为大班制上课教学的起点是“大部分学生”,而班级内学生一般都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并且其人数呈橄榄式。那就意味着,教师教学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着顾“大班”而不得不舍小。

事实上,教师都不愿意舍弃小,教师也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但,当教学以学困生为起点出发,会发现课堂效率低,而且大部分学生吃不饱,最糟糕的是,学困生也还是有些不懂。

那怎么办,只能选择舍小保多。但是舍呢,教师内心是不安的——干老师说,抽时间提前给这些学生上课——尽可能让学困生达到中等生的边界,甚至有时可以提前告知问题答案,提前知道讲课的一切内容,给予课堂先知的地位。目的是这个目的,方法根据实际自我选择。

可是,我觉得这是有条件、有层次的,不可贪多、急躁。学困生也可以分很多种类型,我们教师可以先让一部分有“富”起来的希望的学生先实践探索,积累自我的实践操作经验。同时,班内特别差的,底子不扎实的要认清差距,承认差距,不抱幻想和过高期望,必要的时候真的可以先从课堂撤回了针对性的补习不足点,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