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沿革

在人类社会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阐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的和基本思路。[3]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1年颁布。《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了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释了历史课程目标;精选内容,按主题建构了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在改变历史课程“难、繁、偏、旧”问题上有很大突破;提倡改变教学和评价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4]《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03年,教育部启动对《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5]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该版课程标准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创新。[6]《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仍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陈述,表述更为清晰、明确;内容结构仍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但是弱化了学习主题,按照历史发展时序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过难、过偏、过多的知识点,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实施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渗透,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育人功能显著提升。


《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的十年间,国内外的形势又有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总结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功经验,解决课程标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育部于2019年初启动包括《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的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于2022年初完成修订,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你可能感兴趣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