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二181:命

圣人言知命、定命、立命、俟命,而其理究微而莫测也。故孔子卒罕言命。乃世之谈命者,以所生年月日时之干支,合为八字,遂以为命可推测而知。番禺张南山〔维屏〕司马作《原命》驳之,其说云:“推年月日始于唐之李虚中,推年月日时始于宋之徐子平。夫言命以干支为凭,亦思干支何自昉乎?昉于唐尧之元,载《通鉴前编》。《本经世历》定为甲辰,《竹书纪年》则以为丙子,《路史》则以为戊寅,《山堂考索》则以为癸未,是则今所据之干支,其为此干支与否,亦尚未可知也,而谓人之命在是,噫其惑也!”此说新快,足破术士之愚。



〔试注〕

1、定命:①审定法令。《诗·大雅·抑》:“訏謨定命,远犹辰告。” 孔颖达疏:“言施教之法,当豫大计谋,定其教命,为长远之道,而以时节告民施之。”

②决定命运。《文选·班固<幽通赋>》:“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随行以消息。” 李善 注引 曹大家 曰:“言人之行各随其命,命者神先定之,故为徵兆于前也。”

③注定的命运。宿命论者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称为“定命”。许地山《商人妇》:“这种定命的安慰,在那时节很可以教我的精神活泼一点。”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定命不可逃,成神的善报更满人意,所以杀人者不足责,被杀者也不足悲。”

④借指必然的趋势。萧三《突击队员的微笑》诗:“资本家呵!你们的王位哪能久保?这是历史的定命呵,看你往哪里逃,往哪里跑?”

2、立命: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

《墨子·非命上》:“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誶也。”《孟子·尽心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赵岐 注:“脩正其身,以待天命,此所以立命之本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3、俟命:sì。听天由命。《礼记·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郑玄注:“俟命,听天任命也。” 宋·刘炎《迩言》:“嗟夫,人在尘笼不顺性命与安时俟命者,何独不然?”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篇》:“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气之屈伸无所施其作为,俟命而已矣。”


4、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市辖区。


5、张南山: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又字 南山,号松心子。广东 番禺(今属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 道光二年(1822年)四十二岁时成进士,先后出任湖北长阳、 黄梅、江西泰和等县知县和湖北襄阳、江西袁州、南康知府。他为官清廉,被上司称赞为“尽心民事,深洽舆情”。五十七岁时告老还乡,优游于名山胜地,以诗酒自娱。


6、原命:“原”是参究、推究、体悟。张文未找到。?


7、李虚中:(761-813年),字常容,唐魏郡(今河北大名)人,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南),北魏侍中李冲的八世孙,唐朝星命术士。

李虚中爱学习,无所不通,信仰道教,精333史。他是中国历史上可考证的最早使6用“四柱八字”来算命的人,是八字算命的集大成者,并首次让算命登上学术宝殿。他并无著作传世,《李虚中命书》为宋人所杜撰。

8、徐子平:徐子平,名居易,北宋人,生平事迹不详,传闻他在五代末年与陈抟一起隐居华山,著有《徐氏珞子赋注》二卷。

元代刘玉在《已疟编》云:“江湖谈命者有子平、有五星。相传宋有徐子平,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清人顾张思在《土风录》专列《子平算命》,作为一种民俗。港台流行的《渊海子平》,就是以“子平”为名的算命术名著。《四库》也说:“子平事迹无可考,独命学为世所宗”,今称推八字者为“子平命理”,盖因其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赋注·提要》“传宋有徐子平者,精于星学,后世术士宗之。故称子平,又云子平名居易,五季人。与麻衣道者,陈图南,吕洞宾,俱隐华山,盖异人也。”

9、昉:①明亮。②起始。

10/、通鉴前编:宋元·金履祥著。四库提要:案柳贯作《履祥行状》曰:“司马文正作《资治通鉴》,系年著代。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前事。顾其志不本於经,而信百家之说,不足传信。乃用邵氏《皇极经世书》、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於《资治通鉴》,勒为一书。既成,以授门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媺言懿行,后王所当法。战国申、韩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后王所当戒。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后,司马公既已论次。而春秋以前无编年之书,是编固不可少之著也”云云。盖履祥撰述之意,在於引经据典,以矫刘恕《外纪》之好奇。惟履祥师事王柏,柏勇於改经,履祥亦好持新说。如释”桑土既蚕”,引后所谓桑间为证;释“封十有二山濬川”,谓营州当云其山碣石,其川辽水;以《笃公刘》、《七月》二篇为豳公当时之诗,非周公所追述;又以《七月》为豳诗,《笃公刘》即为豳雅;皆不免於臆断。以《春秋》书尹氏卒为即与隐公同归於鲁之郑大夫尹氏,尤为附会。至於引《周书》记异,於周昭王二十二年书释氏生。则其徵引群籍,去取失当,亦未必遽在恕书上也。然援据颇博,其审定群说,亦多与经训相发明。在讲学诸家中,犹可谓究心史籍,不为游谈者矣。履祥自撰《后序》,谓既编《年表》,例须表题,故别为《举要》三卷。凡所引经传子史之文,皆作大书。惟《训释》及《案语》则以小字夹注,附缀於后。盖避朱子《纲目》之体,而稍变《通鉴》之式。后来浙江重刻之本,列《举要》为纲,以经传子史之文为目,而《训释》仍错出其间,已非其旧。又《通鉴纲目》刊本,或以此书为冠,题曰《通鉴纲目前编》,亦后来所改名。今仍从原本,与《纲目》别著於录,以存其真焉。

11、本经世历:?

12、竹书纪年: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

《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13、路史:南宋罗泌撰杂史。此书为杂史,取材繁博庞杂,神话历史集大成的作品。路史,意为大史,内容记述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

14、山堂考索:全称《山堂先生群书考索》,一称《群书考索》,南宋章如愚编撰。这部类书的内容主要注重于经世致用之学,《四库提要》说:“宋自南渡以后,通儒尊性命而薄事功,文士尚议论而鲜考证。如愚是编独以‘考索’为名,言必有征,事必有据,博采诸家而折衷以己意,不但淹通掌故,亦颇以经世为心。”本书每门之下各分若干类,每类各列若干条目,每事详其源流,如前集地理门水利类从禹水利、周沟洫之法、楚吴蜀水利、魏水利、秦凿郑国渠、汉文帝水利、武帝水利、宣帝水利、元帝水利、两汉总论直到宋朝水利、古今水利总论等,引录历代史籍,对先秦至宋朝的水利发展情况作了一个系统的记载,最后并加以总结评述。在宋代的类书中,此书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每事备述本末源流,与王应麟的《玉海》颇有相似之处,其中有关本朝的部分多引录国史、实录、会要的内容,对宋史研究提供了不少资料。每类的总论则又类似于马端临《文献通考》的作法,颇有参考价值。只是此书各集先后成书,类目又彼此交叉,其中内容不免有重复抵牾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二181: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