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我第一次学写论文是在高中,美国历史课。
老师给了我们一堆材料,让大家全都看完然后从里面思考出一个主论点。学生时代大家都擅长偷懒,几十上百页的英文资料,光听起来就够头大的,别说要认认真真看完了。
我呢,恰好在文科上有点小天赋,在偷懒这一项上的天赋比文科则更甚一些。于是,基本上稍微看个几页材料就能想到一个不(好)错(写)的论点。想到之后,剩下的就是走马观花般翻后面的材料,只为专门精心挑选,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案例论据,就拼命硬往上凑。
俗话说的好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凑够三个论点案例和一个可反驳的反例,草草加上开头结尾和引用,就算完整了,就算完工了。
高中后的很多年,我熟练掌握并且运用这一“偷懒”技巧。对于本科研究生的大多数论文,这个方法应付起来的确很有效。
于是,我屡屡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得逞,混过了糊过了很多作业,省时省力,颇让我自己得意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拿到的分还不低,甚至比很多用“笨办法”一页一页认真读的人分数更高。
但我知道,小聪明就是小聪明,我混过的任何作业和阅读材料,都是人生基石上的缺陷。
换句话说,那些用一页一页花长时间读材料的人,或许最后不记得全部的内容,但一定比我这种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人学得多学得扎实。我知道,自己这不是对的,不是真的学会了。
然后呢,我发现不止自己写作业的时候如此,大多数人工作的时候也熟练掌握这一技巧。
只要想到个观点,就觉得不错,就懒得再去多想几个。剩下的事情就是穷尽所能地找材料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
很多人都知道数据不能改,我们却知道,数据虽然不能改,但可以用不同的方向和方式来解读。同一组数据,用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筛选,总能找到支持自己想法的论点。
比如,去年销量占整个市场的6%,今年占8%。你可以说上升了2%,也可以说较去年上升了33%,话术不同,感觉完全不同。
可能我身边的人同质化程度真的太高了。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如何说漂亮话来让其他人赞同自己,都能信手拈来各种技巧且认为理所当然。
而其中很多人呢,就是在这样找着找着的过程中,自己也越来越坚定了当初那个没多想的想法,认为那是个惊艳的点子。
再然后,不止是工作,好像很多事情都变成了这样。人们,或者说所谓的精英,不再看清楚事情的方方面面,不再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各种可能性,不再相信散落无联系的东西的价值。而是一上来就预设一个结论,然后为这个结论反复论证,穷尽所能论证。
我开始害怕了。
因为我知道自己用那个方法写论文是投机取巧,是耍小聪明。当我们开始疯狂滥用这样的投机取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开始相信这是对的做法,是省时间的聪明人的做法,自以为逻辑自洽且自认为手握实在论据的时候,真的蛮可怕的。
“只要人生中有捷径,捷径很快就会成为唯一的路。”
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无数花哨的技巧,无数好用的奇技淫巧,但技巧终归只是技巧,你没办法光靠“术”的华丽来唬人,那终究只是锦上添花的外壳,内在的东西需要你踏踏实实花时间做好。
我们特爱看奇兵巧匠靠智谋取胜,但所有以少胜多的仗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无数士兵用生命在赌,赌一次险胜。真正的厉害是,国家强大,内核稳固,将军才有稳扎稳打的底气,才是真正的天降之福。
最怕的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于是被侵蚀,被毁灭,谁也救不了。
道,比术难得多。
小聪明蛮好用的,但不知道小聪明只是小聪明,就完蛋了。
End.
文/吉蕾Cam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