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二章·物或损益篇

德经四二章·物或损益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


二、译文:

“道”就是有活力不可分割的“浑沦一体之物”,“浑沦一体之物”提供了运动以及表现运动结果的两种能力,两种能力提供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的能力,普遍联系的能力衍生万物。万物呈现的外观变化是运动的结果,万物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动之中。

天下所厌恶的,只有孤、寡、不谷,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凡物,排斥自身则自身存在,自身存在则排斥自身。因此人君怎么教导现实的我,现实的我也原样教导人君。所以刚愎自用的主观意志者不得好死,现实的我将以此为施教宗旨。


三、字义:

生,生存、活存。活的,有活力的。[韵会]:死之对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

[广韵]:一,同也。[增韵]:一,纯也。均也。[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

一者,浑沦之物。[资料·周易干凿度]: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炁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象形见矣),浊重者下为地(质形见矣)。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干。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

[广雅]:生,出也。[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二,并比。[荀子·议兵篇]:权出于一者强,权出于二者弱。[史记·韩信传]:功无二于天下。[易·系辞]:分而为二,以象两。[玉篇]:两,匹耦也。[周礼·天官·大宰之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注]: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联系不散,有九事也。

三,表多数或多次的。[周语]:人三为众,女三为粲,兽三为羣。[说文注]:三,数名。天地人之道也。于文一耦二为三。成数也。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

[玉篇]:物,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释名]:负,背也。置项背也。[玉篇]:担也。或作偩。[广韵]:荷也。[易·解卦]:负且乗,致寇至。

[玉篇]:阴,影也。[晋书·陶侃传]: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玉篇]:阴,默也。[战国策]:齐秦之交阴合。说明:负阴气者,载阴之运动也,有之运动也,成万物之形也。

[广韵]:抱,持也。[增韵]:抱,挟也。

[说文]:阳,高明也(外露的、明显的)。[释名]: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有活力的)。说明:抱阳气者,持阳之运动也,无之运动也,成万物之始也。

[说文注]:冲,涌繇也。涌,上涌也。摇,旁摇也。凡用冲虚字者,皆盅之假借。

气,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

气,阴阳曰二气。[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说明: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故曰:阳化气,阴成形。气者,浑沦一体之物也。气也者,动也。阴气者,阴之运动也,有之运动也,静之运动也。阳气者,阳之运动也,无之运动也,动之运动也。

[说文注]:以,用也。用者,可施行也。

[尔雅·释言]:为,作也。[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

[说文注]:和,相应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和五声。

恶,耻也。[孟子]:羞恶之心。[正韵]:恶,憎也,疾也。

[玉篇]:名,号也(人或事物的称谓)。

物,他人、众人。[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损己以利物。[玉篇]:事也。[礼·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注]:物,犹事也。

[正韵]:或,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阙疑之辞。[易·干卦]:或跃在渊。[朱子·本义]:疑而未定之辞。

[说文]:损,减也。

[集韵]:益,饶也,加也。[广韵]:益,增也,进也。[易·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

[释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广韵]:敎,训也。

亦之言犹大也、甚也。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

说文:议,语也。徐曰:定事之宜也。广韵:议,择也。仪礼·有司彻:乃议侑于宾。注:犹择也。

强梁,刚强横暴。

[说文]:学,觉悟也。[增韵]:受敎传业曰学。[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

[释名]:父,甫也。始生已者。


四、说明:

1、何为“道生一”?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勿。万勿负阴而抱阳,冲气㠯为和。

我认为这段话,并非道德经原有文字,疑为后人所添加。凡有“道生?”字样的,如“道生法”、“道生一”等等,均非老子所言,皆后人所写。

老子不谈“阴阳”,只谈“有无”与“动静”。儒家喜谈“阴阳”,避而不谈“有无”。此段话虽然带有极强的儒家色彩,但虑其由来已久,为大众所接受,故试着对它进行了解释,并尽可能地用道德经的思想去解释它,而非按曲解来曲解,误了老子真正的“道”。

“道生一”的“生”字,是有活力的、活着存在的意思。我们从道经十四章可知,“一者”就是“浑沦一体之物”,就是“道”。所以说,“道生一”就是“道就是有活力不可分割的‘浑沦一体之物’”的意思。

“一生二”就是指道经一章所说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无”与“有”两种运动的能力。基于“一生二”的观点,所以就有了“一有一无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动一静之谓道”、“动静有常”这些说法的存在。

“二生三”是指“无”与“有”的运动赋予了万物存在的一个基本特性,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三”是成数,而万物之所以能成为万物,就是拥有了这个基本特性而使得一切成为可能。

“三生万物”是指“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使万物保持了个性的存在,又通过普遍联系保持了共性。熟悉道经二章的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生万物”的含义。

2、何为“负阴抱阳”?

所谓的“负阴抱阳”就是对“无”与“有”两种运动是如何在万物呈现外观的过程中,所各自扮演的角色的总结。

换句话说,所谓的“负阴抱阳”,就是对道经十六章“至虚极也,守静表也”的形象化比喻。对“至虚守静,是谓复命”的理解,可以决定对“负阴抱阳”的理解,反之则未必。

道经十六章、二十五章的内容是对“道”运动的完整阐述,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3、物或损益。

原文: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这段话,是德经四十二章的重点。老子用“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高度地摡括了道经二章、道经十九章、道经二十章的内容。并对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绝对的指导作用。

道经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老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美”与“恶”,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A、联系性。凡物都是有联系的,没有什么能单独存在,因为都是“道”的衍生。凡物都是以对立物的存在为已身的存在,以对立面的定义为已身的定义。

B、差别性。凡物都是有差别的存在,没有完全一样的存在。差别是万物运动的源动力,它使得对立面的转化关系成为现实。

C、转化性。凡物都是运动的,并以向矛盾对立物转化为自身的历史使命。这种转化老子在道经二十五章解释得很清楚的。

老子在二十章把“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进一步用“绝学无忧”来进行概括。“绝”字就含有“矛盾对立物”的成分,即凡物要一分为二地看。老子通过“绝知弃偏”、“绝伪弃虑”、“绝巧弃利”在实践中的应用,告诫我们在思想上接受“凡物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在行为上“绝学无忧”是何等的重要。

老子此章所用的“物有损益”与“绝学无忧”与“凡物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都指向同一个要点“矛盾”。三者皆是“矛盾”的换种说法而已,其主旨是一致的。

矛盾,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的状态,“矛盾”不是事物、也不是实体,它在本质上属于事物的属性关系。这种属性关系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对立”,正是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这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它们才能够构成矛盾。从广义上讲,如果两件事物在一件不存在时另一件一定存在,那么这两件事物就有矛盾。

“矛盾”做为“二生三”的存在,就一定为“道”所约束,并绝对接受“无”与“有”的运动方式来完成自身的使命。

对“矛盾”,最直白的应用就是“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这句话,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的意思。掌握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也就掌握了“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的深刻内涵。

“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是终身都要牢记的善语!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二章·物或损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