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依恋关系
1、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是最深刻、最亲密的情感链接,在最初为我们提供照顾的人之间产生。原型来源于母亲和婴儿的关系(心理上的父母),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关系模式。
2、依恋关系的功能
①保护、提供安全感。
②当压力、危机或伤害来临时,我们的行为与依恋关系有关。
例如,孩子在幼年时期能够得到关心、爱和保护,那么成年后,就能安然面对危机。
③安全型依恋。
例如:对孩子来说,能及时获得照顾者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获得一种相信自己是可以得到回应的能力。
④安全感的核心:确定感和控制感。
我的感受:我感觉到最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当下的无掌控感。
为什么很多男士不愿意与自己伴侣表达真情实感?童年互动中,当他们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在父母看来是软弱的表现,是不被理解的。
为什么很多女生通过作的方式来表达渴求?因为童年时代的直接表达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反而通过稍微胡闹的方式,可以得到。
3、内部工作模式
内部工作模式是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概念。随着儿童的发展,逐渐内化成对成人行为的一种预期,最终以无意识的、自动化的方式来运作。
1、儿童对自己我、对重要他人,以及对“我-他”人际关系中的一种稳定认知。
2、养育者跟你的互动模式,影响到现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甚至是人际关系。如果没有新的觉知,那么将是一辈子。
二、亲密关系
1、怎么样判断来电者问题是否是亲密关系
①从倾诉的目的上判断
②倾诉过程中,谈及的内容和主诉
③有些问题看上去是亲密关系,实则是个人成长。(倾听师需要知道哪些是能做的,那些不能丛的。)
2、按阶段划分亲密关系类型:建立亲密关系前、维护亲密关系阶段、亲密关系破裂阶段。
①建立亲密关系前——月晕阶段、积极错觉、理想化的形象。
倾听类型常见为恋爱小故事、忐忑的心情、关系确定前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焦虑情绪
②维护亲密关系阶段——幻灭,权力斗争。可能走向稳定的关系,也可能关系破裂。
你带着最初的期待看对方,但对方已不是当你期待的模样。
权利斗争并非坏事,而是把关系中的问题呈现了出来。
冲突和争吵,是一种刺激,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力量
两个人看到彼此的差异,且差异很大,影响着后续的关系走向。是接纳差异,还是继续控制?选择接纳,则可以进入到关系平稳期。选择继续控制,而对方不愿被控制,于是关系变成了一方在攻击、一方在防守。
③亲密关系破裂阶段:分手、出轨、离婚
亲密关系破裂对个体影响很大,主要情绪是“不甘心”。
倾听到危机时刻——危机干预六步法
三、亲密关系问题的工作思路
1、工作思路
Tep1、主诉/目标/问题/阶段
Tep2、情绪/感受/情感
Tep3、评估/个案概念化
Tep4、调节情绪(治疗)
Tep5、情绪平复/自己做决定
2、如果是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倾听工作的关键是找到来电者的负性核心信念(以下三种)
①跟无助相关:我是失败者、我很软弱、我很无助
②跟不可爱相关:我不讨喜、我是多余的、我讨人厌、我会被抛弃、我不够好、我不受欢迎
③跟无价值相关:我没用,我不配活着
3、可以从认知扭曲倒退核心信念,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常见认知扭曲有8种
①以偏概全:特例当常规,一次失败了,就会一直这样。
比如,失去这个男朋友,我找不到更好的了。其核心信念是“我不配”。我不配得到更好的,我不值得被爱。
②极化思维:认为事情非黑即白、非好即坏,100分或者0分,很容易导致病态的完美主义。
比如,初恋对象出轨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其核心信念是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感情失败了,就一无是处了。他觉得自己需要在各方面做得很好才是完美的人。
③情绪推理:认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会读心的侦探,将感情等同于现实。利用自己的情感创造出很多不现实的结论、预想。例如:我觉得他还是爱我的,不然他不会回复我信息。
④随意贴标签:因为一件小事情做错了,于是被贴上标签(比如蠢笨),接着自证预言,往预言方向发展。
⑤心灵过滤:消极关注,只看到不好的,抹杀了好的。
比如:跟这个男人在一起,只有痛苦的经历。
⑥“应该”陈述:用应该或必须来要求自己,将不恰当的期望强加给自己或别人。当自己没做好的时候,就会自责、内疚。当别人没做好,不能满足自己预期的时候,就会失望、愤怒。
比如:他应该爱我的。我应该更体贴的。此时更需要关注的是来电者的最真实的感受。比如前者是愤怒,后者是自责。其核心理念是无价值感。
⑦放大或缩小:夸大事物的重要性,是将自己的错误或他人成就或者不恰当的事情放大或缩小,把自身的价值和品质忽略掉。
比如,没有秒回信息,是不是不爱我?其核心理念可能是“我不可爱”
⑧罪因归己:把问题的责任都归咎到自己身上,尽管并不相关或相关性很小。因此会自我批评、感觉到自己无能。总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别人,伤害了别人。
比如:觉得伴侣出轨是自己的责任。其核心理念可能是“无价值”
4、就以上的认知扭曲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就一个问题不断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