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骚动》,传播者的魔力在于激发共鸣创造美好

一本基于新闻主题的随笔,原本以为相对枯燥的笔触,却惊喜连连。

    阿兰·德伯顿,不愧英伦才子型作家,极度优美的随笔,将哲学、生活、现实融汇思考,读来舒适且又启发心智。这种以美丽简朴的文字笔触,更易打动和启迪大多数人沉睡的内心,对新闻传播人,尤其如此。

    正如德伯顿所说:“新闻的功效,可以借由那些更为沉重的事件,让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只是聚焦于自身的忧虑和疑惑。”确实,每个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相逢不同的观点碰撞,当继续下去不适的时候,就应该从琐碎、具体中抽离自我,不再争吵或波动情绪。而更加非凡杰出的心灵,还将借助问题、矛盾的思索,去启动更大的命题,来化解身边微小的琐碎争执。

    如今新闻的魔力非同一般。黑格尔的观点是新闻占据的权力地位,甚至等同于信仰曾经享有的位置。新闻,成为不少人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检验标准了。甚至,如果我们拒绝参与新闻这项仪式,与世间脱节,也有可能被归入异类。德伯顿在书中也揭示了:“正如宗教所明白的,要是一次性说太多、只说一遍,那大众就什么也记不住,继而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宗教精心留着口粮每天喂一点,带领我们耐心的明白若干事务,然后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新闻,某种程度上也需要不慌不忙的反复说,从而去感化受众。

    对于人类而言,乏味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负担。而新闻,恰恰以新鲜,扩充了偏居一隅的人们的感知。那些新鲜的事件、新颖的策划、新奇的体验,还有不一样的他人们,都在创造和传递,那不同寻常的感知。所有的新鲜,都需要受众本身的理解和认知为基础。因此,新闻机构值得称道的殊荣,不应该是简单收集事实的能力,而是明智地运用智慧,从事实中梳理处当地受众的相关性、启发性的内容。博尔顿认为,应该说服读者对事件发生兴趣,而非只是描述事件。确实,如果每一个新闻传播者都更珍待文字,参照文学作家去选砌素材,用心组织,从而将事实和正向观点给读者。那样的新闻不但更有鼓舞力,也更有时光的穿透力。

    德伯顿认为,“了解一个社会的印象,只能用间接的方式,依靠想象来形成对社会的印象。主要借助建筑、新闻两大工具。”我们每个人都说去旅行,去远方,去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或许风土就是远方别样的各式建筑,人情则是报纸报道和当地人那随意的交流。

    新闻背负的一项任务是:不仅需要把社会最严重的问题告诉我们,偶尔也需要培育和引导自豪、坚毅情绪和燃起希望的能力。新闻在揭露当前社会不足的同时,不应该忘记,构建美好、宽容和健全的社会愿景也同样重要,惟其如此,才能唤出人们为之奉献的意愿。同时,如若放在整个人类史的经验进行比较,新闻的概念也就更透视了。因为从历史长河看,新闻所示意的一时,就天下万物而言,实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十足新意。

    记得,在艺术家的眼里,有一条公式叫:“诗歌为生,新闻为死”。诗歌从来都是激发活力、情感和创造的。艺术,作为一种媒介,能帮助我们“突破个人方圆的局限,放大经验,延伸与同胞的联系”。德伯顿说的没错,任何类型的新闻文字,也应有如此担当,培养我们关注自身之外的事务,推动我们与其他人群之间富有想象力的接触、实际的援助,以及相互的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固然不能期望新闻撰写水平达到莎士比亚的高度,但可以略微学习下,对事件中的普世性因素给予关注。通过正确的呈现方式,帮助作者跨越文化和情境鸿沟,以知识转化为目的,将人类同胞的种种经历,视为思想源泉,从中不断汲取灵感、警示、引导和洞见。

    如今的移动信息时代,图片更比文字具有传播力和震撼力。德伯顿认为,“图片类作品分为“佐证”和“启示”两大类,最优秀的图片,除了佐证,更要有所启示,能将我们的认知提高,超越原有文字表述内容。”很多时候,在我们一再自负认定自己早已熟知世界的状况下,图片的出现,恰恰能引领我们以适当的角度重新认知这个世界。

    德伯顿对于新闻传播的道德感尤其推崇。比如经济新闻,他认为完美的经济新闻,应该在剖析时事的同时,勇敢传递理想,阐明支撑社会的经济原理。甚至,应该促使人们思考,紧张繁忙的劳动,意义究竟何在?如何工作、如何商业,才能更加有意义!要努力让每个人能感知到自己的工作在某个角度为他人带来了帮助,就能增加满足感和意义所在。又比如人物新闻,当人们对他人成功道路上的付出知道的越少,则越难得到激励效果。新闻不只报道成就,更应该报道更多的点滴付出过程。再比如消费新闻,应该巧妙的引导我们,去追求最能满足内心深处对于圆满人生渴求的物品、服务和相关精神活动。

    新闻引来了大众的聚焦,有能力聚集民众时间与注意力的媒介,更应该有恢宏的价值观,跳出新闻的细琐,寻求那人类共鸣的美好情感、意愿,才更能让大众和社会愉悦、和谐、美好。毕竟,每一个人的专注力与情感资源毕竟有限,如果对自己和身边依赖的少数人怀有深切关心,那对其他人的同情和兴趣势必要有所减少。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观者邂逅作品的时机不当,作品本身价值就可能无法引起共鸣和欣赏。艺术的价值,在于共鸣、治愈和激发。新闻,更是同样如此。你的受众在哪里?你的价值应该如何?如何一起共鸣和激发?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新闻、传播的人士,时刻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闻的骚动》,传播者的魔力在于激发共鸣创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