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密码:把握贝塔,寻找阿尔法

当我们在谈论阿尔法和贝塔时,我们在说什么?
一般而言,需要先介绍方差、CAPM、 FF三因子模型、夏普比率等等,或许才能勉强讲得清楚。
就好象,医生介绍他眼里的人体:肌肉结构、神经系统、内脏骨骼……谈论这些不名觉厉的名词,还会有一种智商上的迷之优越感。
但是,在一般人眼里,人体不是神经和骨骼,是波多野结衣.jpg,是松岛枫.jpg,是泷泽萝拉.avi……←_←
公式和模型不是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它们代表的含义,把“阿尔法和贝塔”描绘成宅男们的JPG,才让人有兴趣,进一步去扒开她们身上的马赛克。

本文转载自漫读金融

风险是什么?

风险(risk)是一个舶来词。词源上看,拉丁语为resicum,原指“悬崖”,后用于隐喻“大海上难以躲开”:“风”起,则“险”生。
现代对风险的定义一般为“出现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

金融投资,实际上就是在赌一个未来。

而未来是有风险的。人的本能,就是以最小的风险,博取最大的收益。
金融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要对风险进行“量化”和预测,用数学、用模型,算出一个最优的策略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金融行为“科学”(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风险——受损的可能性——怎么量化?

未来难以预测,那就从历史经验入手。于是,他们从历史数据中发现一个大致规律:风险越高(暂且理解为受损失可能性高),则其价格波动越大。

嘿,既然如此,那就用“波动”来定义风险——波大风险高,波小风险低。

每个证券的波动性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通常同时投资多个证券产品(投资组合),以分散风险。
比如两口子,一个在稳定国企(波小),一个去外面创业(波大),就是分散风险的一个例子。

贝塔是什么?

问题来了,怎么保证这个投资组合能够实现“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

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把波动看成风险,引入数学上刻画波动的工具——方差,就可以建立收益和风险的一元线性关系(公式简化,意会就好):

某组合收益=无风险收益+风险溢价
=无风险收益+β(市场收益-无风险收益)
β=某组合收益与市场收益的协方差 / 市场收益的方差
不好理解?上图。

方差是什么?方差就是“波”,描述变量偏离中心的距离;

协方差也是方差,只不过是用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距离变化的一致性”。就像两个人跳舞,协方差描述了双方舞步协调一致的程度。

把CAPM公式转化成下面不太恰当的公式:

对于一只猥琐的单身狗,女神的身材越辣,则β越大,女神穿得越少,他就越high。β放大了女神对直男的影响程度。
所以,贝塔(β)的意义就是,用来描述某个证券价格相对于大盘价格的敏感度。

一种证券的贝塔越大,它对于大盘波动越敏感。如果一只股票的β是1.5,则当市场上升(下降)10%时,该股票价格则上升(下降)15%。

不难理解,接近于市场大盘组合的指数基金,其贝塔接近1;信用债的贝塔高,国债的贝塔低。

理论发表后,大家激动不已,终于找到了衡量风险的标准β,这简直是投资圣经!

但很快发现,没有用……

于是有两个牛人Fama-French发展了这个模型,用三个风险因子:上市公司市值、账面市值比、资产组合风险溢价来解释股票预期收益率,修正了CAPM公式,其中贝塔仍然发挥作用。

一时间因子模型象雨后春笋冒出,据说已研究出300多个因子,而且Fama-French简直业界良心,算法和结果可网上下载不用翻墙,数学家和码农们颤抖吧,不用学经济也可以成为投资高手哦!

CAPM还定义了两种风险:

一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如通胀、天灾人祸等,不能通过组合本身来消除,无法回避;

二是组合内部结构引起的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来分散的,可以最小化甚至消除。

阿尔法是什么?

即然承受了两种风险,那么也应获得两种收益——与市场相关的贝塔收益,和与市场波动不相关的收益,即阿尔法(α)收益。

如果你去买指数基金或者300ETF,所获得的回报大致就是整个市场的回报。但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或有野心的投资者),不能仅追求与大盘一致的回报率,要的就是“跑赢大盘”,这样才能忽悠到投资者的钱来做基金投资。

而你超过大盘的距离(超额回报),就是阿尔法 (α)。

贝塔易得,阿尔法难寻

贝塔靠市场行情吃饭,随大势而行,是被动型策略;

而阿尔法是超脱市场行情的,靠真本事获取超额回报,是主动型策略。

想要贝塔,可以买指数,或者调节投资组合中的权重,就可以改变贝塔系数。

有多人在牛市时赚了很多钱,“股神”频出,但是,熊市来时“股神”照样输得很惨,那是因为他们赚的实际上只是贝塔的钱罢了。
因为,赚到阿尔法很难……

所以,那些贝塔型基金的管理费很低(如指数基金或ETF),没有阿尔法收益,就没理由收取利润分成。

也有介于贝塔(被动投资)和阿尔法(主动投资)之间的投资策略,如聪明的贝塔(Smart Beta)。

阿尔法如此难寻,甚至许多金融教授们根本不相信它在市场中存在,他们认为,所谓的阿尔法,只是因为你还不知道“那个新的影响因子”。

但是,也有人认为

巴菲特认为,风险来源于无知,股价波动和风险没有半毛钱关系。比如,A股波动大但一直上涨,B股波动小但横盘,你是买“风险大”的A还是“风险小”的B?

况且,用历史回归得到的贝塔,不一定能预测未来波动。

对冲基金就是专攻阿尔法的,不管大盘是涨还是跌,成功的对冲基金都能“穿越牛熊”来赚钱,这也就是“对冲”这两个字的意义。也是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收取高管理费和利润分成。

当然,也有滥竽充数的对冲基金,说是阿尔法其实买的都是贝塔,呵呵。

说到这,我们来看看阿尔法大战贝塔的著名赌局:

然而巴菲特认为一般的投资者还是应该选择底成本的指数基金。2005年,巴菲特立下100万美元赌局:以10年为期,对冲基金的表现能否跑赢指数基金?2007年Ted Seides应战。2017年2月巴菲特公布了9年来双方的成绩单,他的指数基金平均增长年率为7.1%,而 Seides选择的五只一篮子优秀的对冲基金平均增长年率为2.2%。“贝塔”击败了“阿尔法”!

呵呵,投资时你想主动出击,也许还不如随大流。

中国因为资本市场不完善、不透明,有人认为比国外市场更容易找到阿尔法,主动型比被动型有前途。

怎么用?

相对投资策略,技术最粗浅,理解与把握其中逻辑不难,关键是应用。

常规的策略:

比如,当你觉得牛市要来了,就选那些高β的证券(如信用债),收入就能成倍放大;熊市到来时,就选那些低β的(如国债),减少因市场下跌的损失。

比如,建立低贝塔又高质量的股票组合,然后——加杠杆!据说巴菲特就是这么干的。

好了,别谈钱,太俗,跳出金融领域,这些概念给我们什么启发?

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问题在于——怎么选择?

高考填志愿时,理论上可以看行业的贝塔值。比如银行业,因为顺周期性,其在经济上行时行业价值上升更快,姑且认为贝塔值大于1,所以大家都争着去做金融。

但经济下行,银行业就呵呵了,被裁薪裁员时,才感觉到还是机关事业单位(其贝塔值小于1,经济形势变动难以波及其工资)稳定的好处。

CAPM也揭示了一个尴尬的事实:你比同学赚得多,也许是因为你选择的平台贝塔值高,在风口上放大了收益,而不是因为你有多能干。(炒房的就别嘲笑做实业的了)

选择固然重要,更重的是提升自我,以用于对冲就业形势的沉浮对你的影响(贝塔),并于早日实现财务自由(阿尔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富密码:把握贝塔,寻找阿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