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柳宗元出卖的吗?韩愈:我和柳宗元,是敌人爱上了敌人

公元818年,柳宗元和部下魏忠、谢宁、欧阳毅几个,曾经聚在柳州的驿亭里喝酒。

喝着喝着,柳宗元说,我明年就要死了。

然后在下一年的11月8日,柳宗元果然病逝,终年才47岁。

柳宗元去世后,负责编撰他文稿的,是终生挚友刘禹锡,而给他树碑立传的,则是韩愈。

韩愈在《柳州罗池庙碑》里,曾经对柳宗元的“神预言”感到惊奇,他还说,柳宗元死后成神,当地人专门建了祠堂供奉;有一个酒鬼在那里出言不逊,结果就被柳大神判了死刑。

反正柳宗元在韩愈眼中,既是非凡的,也是严厉的。好像严厉到不可冒犯,会要人命。

他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柳宗元当年的激进,和他与柳宗元的那段悬案。

1.

柳宗元这辈子没几年好时候,他就是在仕途开始,并没招谁惹谁的时候,也步步是坎。

柳宗元本来13岁就有神童、奇才之名,但是他要参加科考,得等到20岁后。

不是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像方仲永,或者像杜甫那样不走运,而是人家不让他考。

原因很简单,窦参当时权势赫赫,有个叫柳镇的殿中侍御史得罪了他,而柳宗元是柳镇的儿子。

窦参倒台被杀,是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那一年,柳宗元立刻被乡里推为“乡贡”(没进过公立学校的举人资格),有了机会。紧接着,他就在下一年一举成功,中了进士。

可是他们这一榜,却又被质疑作弊,弄得满城风雨,成了皇帝亲自调查的大案。

所幸,此案查无实据,不了了之,德宗皇帝还曾特别指出:柳镇我知道的,柳镇绝不会带儿子做这种事,柳宗元不用查。这无疑预示着柳镇父子将有好运。

然而,仅仅几个月,柳镇就驾鹤西去,刚刚金榜题名的柳宗元,又得回家守丧三年。

柳宗元21岁中进士,24岁才重新入朝,那一年,他还终于跟杨氏完婚。

他们都来自书香门第,是小时候定下的娃娃亲,结婚后关系极好,可是仅仅三年,就在柳宗元刚刚仕途起步的时候,杨氏又去世了。

半个子女都没留下,弄得柳宗元从此再无正室……

柳宗元做官太难了,做人也难,这一切都像预兆一般。

2.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长安,他父亲柳镇当时在长安做着一个从八品的小主薄,他们家在长安城还仍旧有两处房产。

一处在城西南的沣川岸边,是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庄园,一处在东城,靠近朱雀门的亲仁里,那是王公贵族居住区。它们都是老辈留下的。

这两处房产都代表了河东柳家昔日的辉煌,而那个主薄的职位,则无疑代表了柳镇一生的官运,甚至命运。

这位曾经在郭子仪幕府做过书记官的老夫子,本来政声、文名都响彻士林,但因为项下生有逆鳞,太能扎刺,便总也混不起来。

他那次是因为总跟刺史大人对着干,由从七品的晋州参军,被人贬回来的。

柳镇一生,到过许多地方做官,可说是“游宦”的代表,他这种“游宦”,一般不受人待见。他后来得罪窦参,是这么回事。

柳镇这辈子做的最大的官,是殿中侍御史,那还是沾了他叔叔柳浑的光。柳浑当时做到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相当于宰相。

但就是这样,也还是被柳镇搞砸了。

殿中侍御史,是御史台属官,专管刑法纠察之事。那年,观察使卢岳妻子独吞遗产一案,正是他主办的。

卢岳妻子的后台是权相窦参,那水之深犹如万丈深潭。人家那官司本来是赢了的,可是柳镇调查清楚之后,立刻翻案。

卢岳妻子掩面仓皇而去,窦参大人被打脸,于是柳镇没过几天,就又被发配到夔州做司马去了,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能够重新做人。

那一年是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柳镇已经52岁。柳镇离开长安时,柳宗元曾经去送,一送送出上百里,直到蓝田才停下来。

再往前,就是苍莽莽十万大山了,少年柳宗元双眼含泪,依依难舍,担忧万分。可是他父亲柳镇却说了一句:我眼中无泪(吾目无涕),你也不要哭!

老人家是不在乎这个的,他也不让儿子在乎,所以后来的柳宗元就跟他父亲一样,在乎的是另一些东西。

他半生遭罪因为这些,千古流芳也因为这些。

3.

要了解韩愈与柳宗元的那场“过节”,以及他们复杂的友情,就得吃透柳宗元这个人。不妨也说说他的家世。

柳宗元年少得志,进士及第,曾经意气风发,到处题诗题字。那落款,按照当时的规矩,写的当然是他家的郡望,柳河东。

河东柳氏,虽然不比天下最高贵的五大姓,李、王、郑、卢、崔,却是真正的门阀世家。唐朝也讲究这个的,大家都认。

河东柳氏早在秦代,就已经与薛氏、裴氏并列,成为河东三大望族之一了,而大唐的权力核心,正是由关陇集团组成。柳家远祖的荣耀不必多说,他们光在唐朝,就相当惊人。

柳家的五世祖柳楷,入大唐后,曾做过四个州的刺史。

柳楷的弟弟柳亨,当年深得李渊赏识,李渊为了笼络他,不但一个劲地给他升官,还将外孙女嫁了给他。那时候李世民见到柳亨,会特意提醒,咱们两家可是亲戚。

河东柳氏在大唐的全盛时期,在唐高宗时代,那时候柳楷的侄子柳奭(柳楷另一个弟弟柳则的儿子),做到了宰相。柳氏家族同时位居尚书省的,居然多达22人,当时的朝廷枢密之地,几乎成了柳氏之家。

只不过柳家的衰败,也是从这时开始的,盛极必衰,很像是铁律。

与唐玄宗李隆基共打天下的糟糠之妻王皇后,正是柳奭的外甥女,只可惜她不幸遇到了武惠妃。在大唐,最危险的事就是做武则天的敌人,所以柳家此后的命运,就一点都不难猜。

但是河东柳氏虽然被武则天打压的七零八落,一蹶不振,却到底还是一个显赫千年的著名家族,这个名望始终好使。古代名望家族就是文化家族,即便在野,也没人能够小瞧。

唐高宗的宰相薛元超可谓享尽人间乐事,不也将没有进士及第,没有去修国史,没能娶到五姓之女,列为三大遗憾?

不是正途出身,不能改变家族血统,你就是权势再大,也只能是个暴发户。

唐文宗当年不也曾热切希望与五大姓联姻?但是这事提出来,却只能让皇家难堪。人家五大姓只用了一句我家犬子不配你家龙女,就把他堵回去了。

这气得文宗皇帝一连好些天都在大叫,我们李家都做了二百年的天子了,难道还比不上你们?

是的,你仍旧比不上。你厉害是因为手握权杖,而他们是无冕之王。之前的司马家族就是因为这个,才不得不败在门阀世家手里。

河东柳家有这样的名望地位,柳宗元父子又都才能过人,名士拱卫,本来最有发展前途,他们其实都是被柳下惠“带坏”。

河东柳氏一向说自己是柳下惠的后人,而柳下惠当年之所以把个仕途弄得跌宕起伏,如同冲浪,正因为只走直道。

他最厉害的是各国一见到他被罢官,就争相聘请,但他哪都不去。

我这样的人,到哪不是这个结局?这摆明了坚决不改,也没有官瘾。所以孔老夫子他们才会说他,既能做官,又能为民。他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让干了,也不怕降志辱身。

柳镇跟柳下惠非常相像,他不行的时候也能躬耕乡里,淡泊宁静。乡人曾自动赠他一个尊号:柳父。

柳宗元当然也像。只不过他个性太强,抱负太大,在降志辱身上还差了火候。

他的性格是慢慢才磨平的,他那山水之作其实都不老实,他的病有一大半是内心的煎熬造成的。

他懂医的,其实在818年就已经意识到,自己撑不了多久了。

此恨不关风与月,他这一生总而言之,就是他《愚溪对》里的那句话:众从之风,我从之火。

4.

公元793年,柳镇官复原职,柳宗元进士及第,柳家双喜临门,扬眉吐气。

但是皇帝的认可和尊重姗姗来迟,柳镇不久去世,柳宗元的仕途只能始于三年后的贞元12年。

那一年,他想必会记起一段往事。

唐德宗继位那年(781年),柳宗元9岁,其后建中之乱爆发,柳镇在鄂、岳、沔都团练使、鄂州刺史李兼幕府中任职。他因为长安不安,曾把柳宗元带去夏口教育、历练。

当时李兼幕府中网络了大批名士,柳宗元算很早就踏入了名士圈。李兼那场著名的夏口保卫战,柳宗元应该亲历过的。

反正他后来跟白居易、范仲淹一样,都对战争离乱深有体会,并一辈子恨死了作乱的藩镇,和作恶的宦官。

柳宗元家学深厚,早熟早慧,13岁时就曾以一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名扬天下,震动了名士圈。柳宗元的老丈人杨凭,那时作为柳镇的同僚,正在其内。

这老先生一见柳宗元如此了得,赶紧提前预定了9岁女儿的终身。柳宗元的婚姻就是这么来的。

柳宗元在成婚当年,曾经参加过博学宏词考试,想更进一步,但是没中。他是到妻子去世前一年才中的,因此就从校书郎,升迁为集贤殿书院正字。

柳宗元跟他父亲一样,都不是腐儒,都很实际,也都有经世大志,他自己就曾说过,我当年自视甚高,羡慕的是古之大有为者。而这个集贤殿书院正字,正是一个好的开头。

因为它虽然只是一个从九品的职位,却有两大难得之处。

第一,这是整理校对典籍之处,大唐的国家图书馆,这里不但藏书丰富,也环境优美,论进修学习,天底下没有比这更好的去处。

第二,按照当时的惯例,进士被授予校书、正字,然后出任县令、县尉之职,再转回尚书台、尚书省做郎官,这是最理想,最快捷的做官途径。

事实证明,此后的柳宗元果然进入顺境。

唐朝叙官成例,不经府县任职,是不可以升迁为近侍官职的,柳宗元的官职,正是这样走来:

做正字三年期满,立刻被调为京兆府蓝田县尉,又经过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入朝进御史台,做了监察见习御史。

这个职位论品级,依旧不高,但它却是“供奉”官职,必须皇帝亲自任命,拥有与监察御史差不多的职权。

就是监察百官的意思,代表了柳宗元一路绿灯,处处得到认可,正在以最顺利的状态,一步步进入权力核心。

这已经足够一般官吏羡慕的了,但它似乎依旧不算什么。

因为柳宗元做见习御史不到两年,就再次升迁,忽然到了正六品的礼部员外郎。他居然连升两级。

柳宗元当时的这种官运非常罕见,一般不是靠有功,就得靠后台,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后来也说,我当时才33岁,这是“暴起领事”、“超取显美”。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所谓反常必妖,这背后当然暗藏玄机。柳宗元后半生的命运,都埋伏在这里了。

5.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前后的官员升迁,在当时看来,就耐人寻味。

刘禹锡等人跟柳宗元一样,实际都是顺着那条捷径入朝,进御史台的,其后也大都官运亨通。只不过刘禹锡是其中的尖子,柳宗元则是尖子中的尖子。

这么一群青年才俊的入朝,当然是令人侧目,极其敏感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无非是革新派得势的一个信号:朝廷将有巨变,大事就要发生了。

其背景就是:

唐朝自玄宗皇帝以来,藩镇割据,宦官当道,官场黑暗,朝廷与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历任皇帝都想做出改变,却苦于积重难返。这里面当然也总会有一些忧国忧民的臣子,想帮皇帝干了这件大事。

唐德宗末年的太子侍读王叔文,及太子亲信王伾,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同时还因为太子的地位受到威胁,就更需要抱团。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什么人?首先是热血青年,然后是青年才俊,那种最热望拯救国家、黎民于水火的青年才俊。

哪个青年不曾气盛?哪个青年不曾有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所以当时的柳宗元就是这个样子:

柳宗元有他家族与父亲的基因,远比一般人更加气盛。

柳宗元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也有气盛的资格。

柳宗元虽然早先很遭了些磨难,但这并不足以打掉一个年轻人的锐气。

而且柳宗元是典型的文人性格,历朝历代的君子型文人都是最善忘的,九死一生也变不了骨子里的那些东西。

更何况柳宗元本身并无从政的实际经验,他那几年太顺遂了,这只能让他越发理想,甚至找不到北。

韩愈后来曾多次谈到柳宗元当时的情形,褒贬都藏于其内,他说,那时的柳宗元慷慨激昂,锋芒毕露,言谈间旁征博引,踔厉风发,力屈四座,无人能敌。他由此越发声名大振,一时间京城人士都争相与之结交。

柳宗元、刘禹锡政治倾向一致,都是高才,都有极大抱负,也都有一大批时代精英、青年才俊拱卫,他们就是这样与王叔文、王伾等人互相吸引、走近,组成了“二王、刘柳”集团的。

韩愈是保守派、稳健派,他一直认为当时的柳宗元太过急躁、激进、冒进。从他写的那些诗来看,他应该多少年后还对柳宗元、刘禹锡窝火,因为他当年吃过他们的“暗亏”。

6.

韩愈比柳宗元大五岁,他跟抚养他长大的大哥韩会,很早就是柳宗元父亲柳镇的朋友了。

韩愈与柳宗元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同室办公,是在柳宗元刚刚做了见习御史的时候。韩愈当时是监察御史。

但是他们两个在一起不久,韩愈就遭了厄运。他突然被贬到广东阳山做县令去了,朝中无人知道原因。(“人莫知其由”)

韩愈的被贬在当时就众说纷纭,在后来也各种猜测。

后人说,老韩几次上疏劝谏,得罪了人,而且他还跟某个奸臣不合。后人其实都是认为柳宗元那样的人干不出这样的事,要替柳宗元“洗白”。

但是韩愈本人,在当时是很怀疑,有怨恨的。他在那首《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中说:“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可由?……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或疑言语泄,传之落冤仇……”

意思是上疏“谏宫市”、“谏天旱”的又不是我一个,而且那也不是才有的事,怎么会是原因?我可能不过是错把柳刘当朋友,一不小心说了不该说的话,被他们传出去了。然后,就有人视我为仇,不肯放过我了。

韩愈跟柳刘是朋友,但也是政治上的对立者,他那些话只跟柳刘二人说过,然后韩愈就被莫名其妙地赶出京城,这当然是可能的。

而且柳刘跟韩愈一样,都是政见不同,也不妨做朋友的人。我既能够跟你私交甚好,也能够在敌对方面该干嘛干嘛。他们当时也都年轻气盛,口无遮拦,远不是有城府的人。

只不过他们就事论事可能,有心害人不能,这就跟他们在文学上的论战一样。那都是赤膊上阵,有一说一,不留情面的。他们本来就是挚友与诤友的关系。

但是这事到了别人那里,可就难说了。

要不然,韩愈是不会说“传之落冤仇”的。他心里不舒服,是因为感情受伤,一时间觉得友情错付,但他并没有质疑人品。他就是在最难最怨恨的时候,也没有质疑人品。

而且他后面也依旧与柳刘交情深厚。

一个人是否真正可交,总是由自身鲜明的属性,和固定特质决定的,这正是管仲多拿,而鲍叔牙不觉得他贪的原因。

柳宗元一贯的作为,显示了这一切,韩愈、刘禹锡同样。

7.

唐德宗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当复杂,光这一个就危险巨大:德宗皇帝向来有知人之明,但却又做事糊涂,他儿子肃宗空有志向,却是一个病人。

变革大事,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太激烈,没手腕,更加不够。柳宗元这帮青年才俊在此后的各种运作中,所交的作业相当难看,所以他们就败了。

不是被杀,就是被贬,人家能够将八司马发配到边远之地继续做官,已经是网开一面。

柳宗元们一走,韩愈立刻回来了,这正说明了他们两派势不两立。但是这两个人在文学改革上又步调一致,在文才、人品上又互相欣赏,所以就仍旧友谊长存。

柳宗元早先的志向并不在文章上,他文才的迸发,是到永州、柳州之后。

韩愈每一次都摇旗呐喊,赞誉不已,他说柳宗元如果不是遭了厄运,就没有这些文章。他的这些文章,必将流传千古。这是任何高位都换不来的成就和荣耀。

柳宗元他们本来有过一次回朝的机会,但被刘禹锡的一首讽刺诗搞砸了。两派之争还在,人家盯着呢。

刘禹锡因此就被贬到更远的地方,而他八十多岁的老母如果不去,就将永诀,如果跟去,就可能死在颠簸险恶的路上。柳宗元听说后,立刻请求跟他互换(最终是裴度救了刘禹锡),他后来还多次派人去看望刘母。

那一次,韩愈又赞: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可以在关键时刻为你生,为你死。

柳宗元在柳州,曾经积极解放奴婢,韩愈听说了连连赞美。他其实也做过这样的事。

柳宗元去世前,曾经给刘禹锡和韩愈各写了一封信,刘禹锡此后惊闻噩耗,放声大哭,韩愈则写了祭文说:“嗟嗟子厚,今也则亡……”

敌人爱上了敌人,古人之交,仿佛情痴,就能到了如此地步。

只不过性格、政见不同的韩愈,对柳宗元一无偏见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最爱的人,也会存在误解。

柳州路不拾遗,一片祥和,靠的不是柳宗元严厉。那里的老百姓都说,我们的太守不是怯懦,而是真心爱护我们,请大家不要去惹官司。

柳宗元就是别人犯了错,也不忍惩罚,经常会轻声细语反复劝导,他这样的人,怎么会索了一个酒鬼的命。

文 | 九鸦

图 | 网络

(图片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更多文章,见公众号:九鸦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韩愈是柳宗元出卖的吗?韩愈:我和柳宗元,是敌人爱上了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