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的我》——内心戏多?日常丧?爱跑神?多半“心理有病”

又是一年升学季,很多学生面临着未来就业方向的选择。其实除了升学季,除了学业方面,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

都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想要跨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难关,“知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这本书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是“知己”,为什么要“知己”以及怎么做到“知己”。

《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

这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陈婕君十几年的心理咨询的职业经历的结晶,从自我发展、事业管理、人际关系等七个方面总结出了人们常见的人生问题,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在我们过往经历中都有迹可循,只有追溯根源,才能精准打击,药到病除。我也从书中总结了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三大问题,一起来看一看你有没有也中招呢?



1、世界对我充满恶意——心里住着一个苦情戏演员

同样是同事晋升,有的人虽觉遗憾,但能很快调整好自己,从同事身上找到值得学习的特质,争取下一次晋升的机会;有的人愤懑不平,觉得背后必有黑幕,任由情绪占据大脑,四处抱怨,甚至就此一蹶不振。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们就要警惕了。因为,很有可能自己心里隐藏了一个苦情戏剧本。

这个剧本中有仗势欺人的同事,有趋炎附势的老板,还有怀才不遇的自己。这个剧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心态和情绪,牵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我们会为了将自己塑造成完美受害者,不断在身边、在网上寻找对应的恶势力,再反过来进一步加固对这个剧本的信任,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总会是遇到一样的“坏人”,因为我们意识不到内心故事的存在,总是下意识地寻找与内心剧本相吻合的人和事,上演着一幕又一幕重复的剧情。

那要怎样找到自己的内心戏,跳出这个循环呢?

作者给出了三种方法:

一种是“童话故事记忆法”,一种是“电视剧角色参照法”,还有一种是“故事创作法”。

通过回忆童话故事、电视剧中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角色和故事,或者直接自己凭感觉写一个小故事,从这些角色和故事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挖掘出隐藏的内心戏剧本。

也许,在小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时,这些故事给予了我们鼓舞和感动,帮助我们走出过困境,熬过黑暗的时刻。

但是,人是一直成长的,过去的故事是无法为现在的自己提供能量的,甚至还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现在是时候与过去的这些故事道别,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故事了。


2、人生好像没有方向——空心病重度患者

每到高考季、毕业季,网上关于选择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就业方向等等的询问求助帖子比比皆是。事关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情况,多多收集各方意见自然无可厚非。

但是,最了解自身情况的永远都是自己,我们才是最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尤其是这种可以左右人生方向的大选择,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慎重考虑。

站在心理学角度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选择困难的情况呢?其实,这是因为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关于价值观的学习。

价值观的本质就是选择和取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本质上就是缺乏做选择的能力,缺乏自我认知和价值体系。北大心理学教授和其学生为这种症状取了一个贴切的名字——空心病。

空心病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在学生时代,家长总是让孩子只关注学习,将其他事务大包大揽。这种包办式教育让我们习惯了被安排,被推着走,从而缺少做出选择、面对取舍的练习。

我们就像一个牵线木偶,缺少价值观的驱动,只能任人摆布。这就导致我们在后来面临至关重要的抉择时,往往会陷入迷茫和害怕的情绪中,习惯性地寻求他人的意见。

空心病具体有两种表现方式:

第一种,对别人的意见非常依赖;第二种,承受能力较弱,包括对情绪、对结果的承受能力。如果我们出现这两种情况,就要立即重视起来,否则空心病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治疗空心病的方法——练习玩耍

这里的玩耍并不是指刷短视频、逛淘宝等等娱乐方式。这些属于放纵式的娱乐,只会让人感到空虚,而真正的玩耍却会让人感到充实。

回想自己幼时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沉浸于画画、堆积木等等玩耍中,转眼间就从黄昏玩到了晚上。在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是处于愉悦的,充满想象力的状态。这些天然的富有创造性的玩耍,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那些以前绕过的路,没有得到满足的玩耍,现在也要重新走一遍。我们要投入地玩,变着花样地玩,在玩耍中解决困难,学会取舍,收获快乐。

通过这种回归天性的玩耍,我们可以将长久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给自己的心灵减压,同时挖掘出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这些热爱会成为我们价值观的基石,引导着我们实现生存的意义。


3、注意力总是不集中——打鱼3分钟,晒网3小时

大家可能都有一种经历,下定决心要专注地看一个小时的书,结果刚看了五分钟,就想拿起手机刷起来。

这种注意力涣散的成因有可能要追溯到孩童时期。比如,孩子正看一本喜欢的书看得入迷,家长突然打断他,让孩子去练字。半个小时后,孩子好不容易转移注意力,开始专注写字了,又被家长打断,要求去做其他事情。

长此以往,孩子今后每当想要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里就会出现“家长”这一形象来打断自己。这使得自己一旦专注,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通过玩手机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转移注意力。

不过,不用担心,注意力是可以重新培养的。小时候没能专注地玩耍,现在就重新找回那种专注玩耍的状态。

我们不仅要学会玩耍,还要有质量地玩耍。慢慢地从探索性的玩耍转换到投入精力专注做事情。我们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才能持续投入精力和热情,获得自我认同和成长,实现人生理想。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练习开始,每周做三件“没有意义”的小事。“没有意义”的事情指的是在成年人看来无法获得回报的事情。

比如,蹲在路边观察一束花,在午后躺在藤椅上晒太阳,和邻家小孩在公园里玩沙子……

这些好像毫无意义的事情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功利的牢笼,突破固有的评判标准,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自我。只有找到这样脱离功利性的喜爱,才能让我们长久专注其中。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一定能时刻保持专注吗?当然不是。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也会受到情绪、状态各方面的影响。不管是我们多喜欢的事情也会有进入不了状态的时候。

作者在这里给出了两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第一,精力是有限的,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永远不要等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再开始。我们都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慢慢进习得专注能力的。第二,当我们的情绪有波动时,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等调整好后再继续。


上面这三种问题,都是我们自己或者周围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说人生就像打怪升级,我们成长至今,要打得怪又何止这三种。

但是,很多我们面临的问题,陷入的困境,其实都在以往的成长经历中有迹可循。

看病需寻根,想要解决问题自然也要追本溯源,《可塑的我》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带领我们科学地自我审视,自我检查,自我修复。

幸运的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成长是我们终身的课题,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让我们期待成为更好的自己,一起相逢在高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可塑的我》——内心戏多?日常丧?爱跑神?多半“心理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