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记28】《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7:训练有素

日常教学中,维持纪律确实会常常用到以下的办法:游戏与奖励,训诫与惩罚,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一二种常用,也会有效,第三章效果很好,但是对老师学生要求都很高,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感觉。新教育强调“训练有素”,咋一听,感觉特别有道理,仔细想,又会有疑惑: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训练有素?训练什么?怎么训练?继续读,读完后回头整理如下:

一、内涵

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保护学习的一般流程,以及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尝试着进行解决。(即前面的杜威的思维五步和问题解决法)

二、具体表现

从定向预习,到课堂参与,尤其是课堂上的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的这套程序,既是外在的学习程、教学程序、同时也是有方向的思维程序训练法。

三、训练内容

1.预习:布置、运用、检测、评估

2.小组研讨:分工与主持、效度评估

3.课堂对话:聆听与应对

4.课堂练习:时间、准确度、评估

四、具体操作

1.预习

(1)布置——在直抵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我的理解是预习单里既要包括与核心目标紧密联系的问题,又要指向基础的字词句段的自学和篇章的整体把握。

(2)运用——课堂从预习检测开始,许多时候整个课堂是预习的充分展开。突然觉得以前的那些精巧的导入用不上。老老实实地反馈学生们的预习情况,检测学生的预习成果,带着学生们一步一步走进文本,不需要非语文知识的情感煽动。对文本的情感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3)检测——预习应该进行准确的检测,学生要修正错误的预习。这一点在日常的教学中,反而被忽略得厉害。大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蜻蜓点水式的检测很常见。

(4)评估——对优秀的预习,要激励;通过正向反馈及必要的强调,最终让学生习得预习的方法,把预习当做最本质的学习。这一点也需要我在日常教学中加强。

2.小组研讨

(1)分工与程序——小组要事先固定,异质组成,学生已有常规分工。要有意识地通过聚焦小组研讨,让学生明白小组研讨程序,养成小组研讨的氛围。

(2)主持——每个小组要有组长,,即主持人,除非老师指定,否则由主持人确定本次代表小组发言的人员。

(3)效度评估:开始的专门训练中,教师要对小组研讨本身进行效度评估。成熟之后,还要不时地进行这种评估。

3.课堂对话

(1)聆听——课堂对话中,聆听是核心,是比发言更重要的核心要素。要对聆听进行专门训练,愿意听,会听,听完,听懂,中间不打断他人发言,有疑惑先留着,等发言结束再提出来。

(2)应对——聆听的质量,体现于相互应对中。应对老师,应对同学。好的聆听习惯和应对习惯,将创造出真正的对话的课堂。高质量的应对,将把思维沿着知识指示的方向,一层层地往前推进,直到“真理”在课堂上显现。

(4)笔记——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聆听、边参与、边记笔记的学习习惯。记什么?怎么记?记在哪里?手把手地教方法,多提醒,最后发展到思维的整理,学会用智慧脑图进行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杂记28】《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7:训练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