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有感

高尔基曾说过:“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到不一样的烟火,于是自然而然的就引发了不一样的思考。《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对我而言就是这样的一扇窗,注入了一道亮光。

这本书收集了14位名师的磨课案例,案例执教教师一半以上都是特级教师,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每个案例都详细呈现两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以讨论点评的形式展示吴忠豪教授与名师开展的问题研讨,每次磨课都附有名师磨课体会以及吴教授的感受。文字记录中名师们对于课堂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这些名师一半以上都是特级教师,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一稿的设计都是在全国性或省级、地区级教学研讨活动中展示过,可以说是含金量已经很高了,但是他们还愿意不断地去打磨,反观我自己对待课堂的态度,认为只要得到了听课老师称赞,就可以给自己的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依稀记得在教学《将相和》这一课时,我也设计了三次表达练习(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将相不和的原因;观察图上的插图,补白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时的对话;对于廉颇和蔺相如你最佩服的是谁?)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很有训练意识,和名师想到一块去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质。后面读到吴教授给名师的修改建议中,才明确的认识到,这样的三次表达练习没有内在联系,不能体现从易到难,由分到合,环环紧扣,螺旋提升的课堂教学逻辑顺序。表达练习设计“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表面看训练意识强,实则是混乱的训练,课堂效率非常的低下。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时,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从人物身上学到的品质,因为我的语文表达实践没有落实到位,我是很有意识地“教过”了,但学生并没有“学会”,我是花了40分钟上了一堂自认为精彩绝伦“语文课”的品德课。

读着读着,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出声了,一直以为自己工作七年,用人教版教材也7年了,对于大部分文本心里还是有数的,知道该怎么通过自己的解读转换成学生的习得。尽管教材大换血已成定局了,对于新教材的编排如一张白纸的我,凭借七年的教学经验,应付他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庆幸是在我这错误理念贯彻到教学之前,读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吴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如沐春风的洗礼,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接受新教材这个新事物的来临。读完这本书虽不能夸张的说会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但对我认识与践行小学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转折,会重新给自己定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再迷茫、徘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