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溪县常乐全氏源流考

明末清初,蜀川兵连祸结,地旷人稀,田园荒芜。清政府曾两次下诏“移民填籍”。 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奉旨填川。从康熙40年(1701年)到52年间(1713年),先后来到四川中江、蓬安、西充、营山、蓬溪、永川、遂宁、安岳、乐至等地有21户32口人,其中来到乐至县的有5户,全部定居在县北的崇仁乡境内。

蓬溪县常乐镇全氏入川祖全仕寅、全仕念乃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全氏“湖广填四川”21户中的其中2户。

四川省蓬溪县常乐全氏入川祖

清朝康熙46年(1707年),全永法的第七代孙全仕寅、全仕念迁移到四川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入川后的第一支全仕寅(住全家大湾、白果湾,另一说法是大场沟、白果沟);第二支全仕念(住兔子垭) 。

其入川前的祖辈全永法兄弟三人,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南阜里沙尾庙后坊立宅居住。


入川前的祖辈

四川移民家谱上的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

在如今的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迁居蜀地的后裔家谱中,往往发现很多家谱上记载他们的祖先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迁到四川,从家谱上得知当时这些移民迁移之路异常艰辛。

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康熙四十七年(1708),来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就记载了他们“阅巫山,度巫峡,历夔关,两岸猿声酸他乡之客,轻舟万重波惊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趋,经月余”,最终从湖南零陵经长江水路,抵达四川简阳的过程。由于路途遥远,很多人为了移民四川,不惜变卖家产、倾尽家财出行。已经用光了全部盘缠。“斯时也,盘费既尽,家无斗筲,举目无亲,借贷无门,拮据瘁瘩,固所难言。”

以至于一些人历经数代后,已记不得自己祖先到底是从湖南何县何乡镇何村迁至四川的,只模糊地记得是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移民到四川的。如:四川渠县陈氏家族寻根,我们祖先是1723――1735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兴里迁到四川渠县;四川蓬溪县唐氏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德盛里而来;四川岳池县郑氏祖籍考祖籍湖南省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得腾里,地名香山居住。

明清两朝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现今范围

四川省蓬溪县常乐全氏字辈

一二仁(三)映(成)时(德)纯修理学洪

性广元化尚(上)心立正明中

万事存天道五伦绍圣通

善人常有福积厚受昌隆

常乐全氏分支派系迁徙情况

第五代子孙全德益由米心溪、心田沟迁至今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夏家沟四村、夏游湾五村上湾、面板湾等地居住。

蓬溪县常乐全氏贤达

(不完全统计)

全干卿,字锴修。常乐寺镇人也。为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学生。他修建常乐第一所女子广仁祠义塾,1906年办常乐初等小学校。1920年,他赴各镇乡劝导创办新学,成立了高、初小学共48所。1940年倡办常乐私立崇文初级中学,终于1942年春正式成立。1960年去世。

全利甫 1945年在常乐中学组织“荒原学术研究社”任社长。

全绍愚,号云深。清代潼川府潼川中学首届毕业生。其善书法。后学医。著作有《圣学指归注释》、《养心启蒙录》、《白云斋笔记》、《赋歌骈词》等传于后。

蓬溪县常乐镇概况

唐朝为富义镇、宋朝为讲德镇、明代为永安镇、清代至今为常乐寺镇也。大清时道光年间,蓬溪分13甲,常乐寺、任隆场为西八甲。大清咸丰时,全县推团甲牌制。全县分3局。常乐属中乡团保局。1966年常乐换名为常胜,天福为五星,康家渡为红江。1981年,常胜换名为常乐。

康熙年间设常乐场,以场临近唐朝贞观年间建立的寺院常乐寺得名。清宣统年间设常乐镇,民国26年(1937)改为常乐乡,新中国成立后,仍设常乐乡。1962年隶属天福区,1992年9月庭英乡并入建常乐镇。镇址常乐场,距县城25公里。2005年末,全镇面积47.6平方公里,居民8487户,总人口3.1万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川省蓬溪县常乐全氏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