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碎碎念

今天,和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情节夸张了点,但是电影嘛,艺术表达总是需要夸张一点的。由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因为替公司背黑锅,所以成了罪人,进了监狱,因而错过了儿子成长的七年时光,这样的结果导致了马皓文的儿子马飞成了一个被孤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马皓文出狱后,因为当年的黑锅被人嫌弃,找不到工作。但是却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宇航员。显而易见,这又是和教育有关的一部片子,又是一部关于父爱的催泪大片。

九零举国上下大半奥运会,男足冲奥,九七香港回归,九八洪水、零三张国荣去世,一首首老歌串起了整部电影,这些怀旧元素下,一个伟大父亲的形象的建立了,这些怀旧的点滴也仿佛在说父性的逐渐流失和难能可贵。

那些闪闪发光的台词

“只要你的脑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能干成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等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别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

“爸爸,像你一样,永远不认输”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

“我希望他学的不仅是知识,他必须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你身处黑暗,还想要照亮别人,那你算是长大了。”

“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

“真正的人生难题,不会像考卷那样,会自动跳出ABCD四个选项,有且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是会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能开出XYZ的脑洞。”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

“期末考试不是他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应该平均地分在每一周、每一天、每一秒。”

“对不起儿子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父亲。”

电影里的马皓文是一个集正向父性于一身的人物。他代表了勇气、胆量、保护、坦诚、思考、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父亲在很多文化中都代表着走向社会化的窗口,我们通过父亲认识世界、走向社会。

有关信任

我想反思一个问题:我们自己作为父母,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相信孩子?一方面这对孩子会有毋庸置疑的重大影响,从某种绝对主义角度上说,要毁掉一个孩子,就是不断地去否定他。可见相信孩子是多么重要!也只有被父母信任的孩子的内心才是富足的、充满能量的。

从关系的角度来说,我们通常说关系的本质就是投射,也就是说我们有多相信自己,就会有多相信孩子。所以,更为迫切需要知道的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信自己的?究竟又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了呢?

庄子提出“言传身教”,我们其实当作口号喊了无数年,但看样子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而已,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言传身教显然不是说在形式上做到怎么样,而是来自心底深处的认同感。影片中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别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马皓文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骄傲。

有位朋友曾经问我孩子学汉字怎么操作?我反问他:平时爱看纸质书吗?你热爱中国汉字吗?如果我们不是真正的热爱文字,要怎么真正才能让孩子感兴趣?如果学习只是一味灌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兴趣,那学习是为了什么?

偶尔,我会问孩子的家长:孩子身上有什么地方是你欣赏的吗?我这样问并不是为了要他们回答些什么,而是想通过父母对孩子的反应去感受孩子的成长空间,一般都能够引发家长的反思。这样的问题与“你相信你的孩子吗?”“你看到你的孩子了吗?”有些类似之处。

有关爱

影片中也提到关于爱的话题,某种意义上,爱和信任是等同的。

马飞从他父亲的眼中看到了少年霍金的自己,我从马皓飞的眼中看到了他对于生命的崇敬,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欣赏和信任,这大概就是马皓飞自己所说的“孩子能够感受爱”,我们试图回到初生,也可以回到我们初为人父母时的惊叹:父母也曾因为一个独特的生命而由衷的欣赏和爱怜。因为一个眼神、说出口的第一句话、因为迈出的第一步,父母对于孩子的热切的关注和虔诚。

有人看到这部影片会因为充分感受到父爱而热泪盈眶,也有人会因为自己没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悲伤自艾,父亲是否是合格的父亲,父亲是否真的爱过我们,这其实并不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只能说我们感受到的父亲是怎样,而父亲到底是怎样的,恐怕还需要花点功夫去了解,排除一些互相纠缠的因素,为人父母,对孩子的单纯的爱总归还是有的,只不过影片中完美的父亲不存在而已,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父亲,完全没有那样的爱,只能说,没有那样完美和完整罢了,即便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从父亲母亲那里感受不到爱,成长过程中总归也会有其他的资源,如果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总是能够感受到。

有关梦想与成功

电影中马皓文比喻“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你每天拉弓有什么用。”达到梦想就是成功了吗?这也不一定,是否完成梦想是一件事,能否感受到成功又是一件事情,能否感受幸福,变成了一个新时代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眼光不由自主会投向远方。影片中马飞成为了宇航员,这的确是万众瞩目的成功,但这毕竟是电影的手段之一,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所谓的成功,我们普通人就没有成功的感受了吗?马皓飞说“儿子,我为你骄傲”,“你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彼时,马飞还不是宇航员,难道马飞不成为宇航员,就不是马皓飞骄傲的儿子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只是碰巧马飞的梦想是航天,马皓飞带着儿子逃课去看航展,大概也不是存了儿子将来要成为航天员的心思,只是不忍心孩子的梦想过早破灭,或者说不忍心儿子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别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爸爸带着儿子打破常规,挑战教育制度,但不是无章法、散养着儿子,教育制度对于这对父子本身来说,边界过于狭窄,爸爸本身就是一个安全的边界,做这件事情爸爸基本上肩上是担着儿子的未来的,“等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马皓飞不为余力带着儿子身体力行这个准则,深深地种进了马飞的心里。现如今有5%的孩子被父母带离现有的教育制度,回到家里,自行教导,但是有这种念头的父母是不止5%,只是5%孩子的父母行动了而已。

今天看完电影时,刚好也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从本质上来说,父亲原型、母亲原型在人生初期在父母身上投射又收回以后,进入到社会上之后有可能会往外投射,能量往外投注,不断寻求外在的“成功”,有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多的钱,更高的职位……我们会发现一件事情:当我们学会往外寻求时,所谓的成功似乎总在前方,或者成功似乎总是别人的,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突然想起,有关“得陇望蜀”的故事: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甘肃,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邽(gui),刘秀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虽然得陇望蜀有贬义的意味,但其实只是在说一个模式而已。“贪吃蛇”曾一度流行,随着吃进去的“食物”越多,还要吃更多,而身型似乎变得更贪婪更困难,这在说一个欲望/欲望满足的故事。

有关苦难

影片开片就是一场苦难,父与子同时落难。影片中马皓文是这样看待苦难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是我们自己”, “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儿”。这一阵刚好有件事情普及开来,为母报仇的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因为辩护律师的辩词火了一把,当然诸如此类的悲剧数不胜数,每当有诸如此类的事件发生时,对于人性的绝望感总是会扑面而来,苦难是永远存在的,但是悲剧确实可以减少,但这里绝不是单纯指着法律来消除人间戾气,当然,能永远坚持这么想的人,我也赞叹他的好运道。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不论治疗身体还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童年发生的事。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影片中马飞在童年时遭遇的事情堪称苦难,但是他有个“永远不认输”“知道活着是为什么”的爸爸,即便爸爸错过了他成长中的重要的7年,在爸爸出狱后对马飞的言传身教之下,他所经历过的苦难成为他成长的动力,所以苦难并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儿童时期家庭共同面对的苦难,反而是父母对于苦难的态度和信念对孩子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倘若影片中的苦难开始,爸爸也是陷入愤恨、自影自怜中,孩子很有可能养出反社会人格来,那故事也会是另一场悲剧了。所以苦难是有可能生长出好果子的。

有关成熟

影片中有一幕:儿子马飞睡着了,爸爸马皓飞在深夜里抓耳挠腮、辗转难眠,  配合台词“如果你身处黑暗,还想要照亮别人,那你算是长大了。”深深的感动不已,为着成熟,为着这辛苦的成长历程,也为着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每个人的成长多少都是痛苦的,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自己的信仰,痛苦也是可以超越和转化的。

——Ouisa,2019,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银河补习班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