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听思涵老师讲书《反脆弱》,希望能通过读书让您受益。
通过昨天学习,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理解反脆弱性是什么意思了吧?这本书呢,也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都了解了,你会知道有很多事情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那你就会清楚该怎么解决。我们知道的事情比我们认为的要多,比如说,你认为我什么什么事是不知道的,其实你是知道的很多的。比我们能说清楚的要更多,我们很多东西知道,但你说不清楚。小孩呢,他什么都明白,再让他表达却很难,其实成人也一样,成人也只有很多东西你表达不出来的并不是不知道。
从我们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感觉和直觉会超越我们的所知和所记,就是我们经常有那种直觉,这叫灵感,就像有的人说。你看我们身边,就至少有两位跟我讲,比如说遇到车祸,他在过马路的时候,他已经过去了,并没有遇上车祸,但他脑子里突然闪现了一个车祸的情况,他一回头你看,真的发生了。所以像这种现象是我们很多人都有,所以你的感觉和直觉会超有我们的所知和和所机。
在《通过语言的玻璃》一书中,语言学家盖伊·多伊彻表示,许多原始族群虽然并非色盲,却只能用语言表达两三种颜色。但是,在一个简单的测试中,他们却可以成功地将绳子与相应的颜色匹配。他们能够识别组成彩虹的各种色彩之间的差异,但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词汇来表达这些色彩。这是在生理上并非色盲,在文化上却是色盲。这其实与我们在思想上而不是在生物机制上,选择无视反脆弱性的存在是一样的。
要了解思想与行动上的差别,只要想想,你在阐述时可能需要使用“蓝色”这一名称,比如说,我们知道现在屏幕上的字是蓝色的。比如你在选择这一颜色时并不需要。也就是说,你说蓝色这个词的时候,你脑子里边有一个闪现。但你在选择蓝色的蓝色这个词的时候,你并不需要,你顺手就拿过来了。长期以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颜色都没有名称,在西方文化的主要文献中也没有名称,在东方也没有这一点可能并不为人所知。
现在有一些颜色哈,这个过度色也是没有名称的,包括希腊和闪米特族在内的古地中海文献中,也只有极少量的词汇被用来描述黑暗与光明之间的过渡色。黑白之间的颜色的,没有一个特别的词汇,对不对,你像这个古希腊文中缺少“蓝色”一词的事实.解释了为什么荷马会反复使用“酒暗色的大海”这种对读者(包括我)来说令人费解的词汇。用“酒暗色的”代替蓝色,因为那时没有蓝色。
所以反脆弱性,大家随着往下的深入率和越来越理解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会提到两种初级的反脆弱性的概念,它们有自己的名称。这两种初级概念涵盖了一些特殊情况。反脆弱性还有一些较温和的形式,仅限于医疗领域。这两种概念有利于我们开启对反脆弱性的阐述。
两种什么样的概念呢?传说小亚细亚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四世在其父被暗杀后被迫东躲西藏,期间由于持续用药而摄入了尚不致命的有毒物质,不知不觉中随着剂量逐渐加大,竟练成了百毒不侵之身。后来,他将此演化为一项复杂的宗教仪式。但这种对毒性的免疫力后来也给他带来了麻烦,由于“抗毒能力增强”,他曾试图服毒自杀却难以做到,后来只得要求一位盟军的军事指挥官杀死他。大家看现在是不是比如某情注入这个读书啊。
这种对毒药免疫的方法被称为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得到了古代著名医生塞尔索斯的追捧,一个世纪后在罗马甚为流行,一度还给尼禄皇帝弑母的企图增加了难度。尼禄一心想杀害他的母亲阿格里皮娜,戏剧化的是,她是卡里古拉的姐姐所以他知道这个怎么去用毒。知子莫如母,尤其是尼禄还是阿格里皮娜唯一的孩子,因此阿格里皮娜预测到了儿子的行为。
再者,阿格里皮娜对用毒也略知一二,因为她至少有一任丈夫是被她用毒药毒死的。因此,在怀疑尼禄会杀害自己后,她便采用了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让她百毒不侵。所以没有被毒死,阿格里皮娜最终死于冷兵器之下。这则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小小的但很有意义的教训,人再强壮也不能抵御一切。即使两千年后也没有人能发现一种可以让我们在刀剑的杀戮中变得更为强壮的方法。
让我们这样界定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当人们不断地接受小剂量的某种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额外的或更大剂量的同类物质逐步产生免疫力的结果。这是在疫苗接种和药物过敏测试中使用的方法。这还不能称作完全的反脆弱性,仍处于较温和的强韧性阶段,但已经逐步接近反脆弱性了。
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暗示,一旦被剥夺了摄取毒物的权力,我们将变得脆弱,强韧化的道路常始于一点点的伤害。在后面作者还特别有意思,说到我们增加免疫力的方法,也就是慢慢的吸毒,你就有免疫力了。
现在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摄取一定剂量的有毒物质使你变得更为强壮,即在强韧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药理学家创造的一个词——毒物兴奋效应——说的就是小剂量的有害物质实际上会有利于机体健康,起到药物的治疗作用。
一点点的危害,只要不是很多,只会造福于机体,使其成为更好的整体,因为它会触发一些过度反应。当时的人们更愿意将其解释为“危害的作用与剂量相关”,或者“药物的作用与剂量相关”,而非“从危害中受益”。
科学家们的兴趣在于剂量与反应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很多人,让家里一尘不染,让孩子这个不能接触,那个也不能接触细菌,这样,反而会糟糕。
许多人声称,(永久性或偶发性地)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能够激发健康肌体的反应和交换,从而带来诸多益处。在实验动物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做法延长寿命的可能性。相较实验而言,人的寿命更长,因此要验证这种做法能否延长我们的预期寿命颇有难度(甚至测试对象可能会比研究人员活得还要久)。但至少看起来,限制卡路里的摄入量能使人类活得更健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去锻炼啊。
由于卡路里的摄入量过多会产生危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偶尔限制卡路里摄入量的方法:定时摄入过量食物对你有害,剥夺了人类的饥饿压力源,从而可能阻止人类的肌体充分发挥其潜力;而毒物兴奋效应所做的就是重新建立人类饥饱的自然剂量。
换句话说,毒物兴奋效应才是常态,缺乏毒物兴奋效应则对我们有害。大家看到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卡路里这块依然提现这个反脆弱性。20世纪30年代后,毒物兴奋效应在学术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分量,感兴趣和热衷于相关实践的人变少了,因为有些人错误地将其归类为顺势疗法。
实际上,这是很不公平的,因为这两者的机制截然不同。顺势疗法依据的是其他原则,如细小的高度稀释的病源介质(小到难以察觉,因而也不能引起毒物兴奋效应)有助于治愈我们的疾病本身。
顺势疗法并无实证作后盾,其测试方法在当今属于替代医学,而毒物兴奋效应作为一种现象,却有充分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它。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剥夺了系统的压力或重要的压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这个就是说,我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你不能让他太干净,在一个无菌的环境当中生存。同样,你对这个孩子的过分的呵护,没有任何压力,也是很糟糕的。那将来他要走入社会是不是,遇见压力大就会出问题。这对于我们反脆弱性是不是越来越理解了。
然后,比较适当的增加他的压力,让他抗压能力越来越强。我们很多人,抗压能力太差,一说就会出现问题。那这个人原生家庭是有一定关系的。就是你没有给他逐渐的吃啊,这个很重要。系统可能需要一些压力和刺激,人们可能会在某一个领域中体会到这一观点,但在其他领域却全然忽略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思维的领域依赖性,所谓“领域”就是某一类别的活动。有些人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比如医疗领域,很好地理解某一想法,但在另一个领域,比如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却未必能理解同一个想法。它是一个事情,但是,在不同的地方,理解就不一样了。或者是在课堂上理解了,就像大家现在一样,现在你理解了反脆弱性,但各位在复杂社会变革中却没有理解。也就是你应用的时间有出息问题了。不知道为什么,人类总是无法脱离他们通常熟悉的环境来理解事物。这个在我们习惯的力量那本梳理告诉你,这是养成了习惯。有一个有关领域依赖性的生动例证,作者在迪拜某家酒店的车道上,一位看上去很像银行家的人让一个穿制服的看门人扛行。
大约15分钟后,我看到了这位银行家在健身房里锻炼自由举重,试着用哑铃来模仿自然运动,就好像拎着行李箱在那里晃动一样。由此看来,领域依赖性甚为普遍。也就是说,这位银行家经常要拎着行李箱,往返一个城市,所以他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那他去锻炼的时候,也把哑铃当行李箱那样晃动。所以,这个一般来讲对于教练来说就有难度。他需要矫正这种喜欢。
此外,问题不仅仅在于米特拉达梯式解毒法和毒物兴奋效应在医疗领域内为人所知,但在其他领域,比如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却不为人知。即使在医疗领域,你也会在某处意识到它们,在别处又忽略了它们。
同一个医生可能先是建议你作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几分钟后又因为你身体的一个小小的感染给你开抗生素药物,目的是让你“不生病”。所以,这两个就是一个矛盾。
一个人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但无法将一种语言环境下的概念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下来理解,因此每学习一种新语言,他就需要把“椅子”、“爱”、“苹果派”等概念重新学习一遍。他没法同时认识“house”(英语)、“casa”(西班牙语)或“byt”(古闪米特语)。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有类似的障碍,当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背景中出现时,我们就无法辨识了,就好像我们注定要被事物最表象的东西,比如包装、漂亮的礼品袋等蒙蔽一般。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反脆弱性很明显甚至太明显的地方,却看不到它。学习了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我这是不是反脆弱性的,你平时做事的时候却看不到他。我们很少将成功、经济增长或创新理解为对压力的过度补偿,我们也从未看到其他地方出现这种过度补偿。
你怎么成功呢?你怎么成长的?就是在某种压力下,比如,你想赚钱,你想买房,怎么办?在这种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你可能才会去努力学习。
我们现在来共读书籍的朋友,你为什么要来共读书籍呢?有人是由于家里面伴侣关系出了问题,他越来越痛苦,所以他要学习。
有人是职场上不顺,所以他也同样是越来越烦恼,因此他来学习,来来读书,那么去社群参加各种各样的班,付费去成长,所以你就清楚了。
成功者,他是小有压力的,他参会才知那种反脆弱性所以,这个也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富二代,会很难真正的有成就。
我们古汉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就这个原因,因为你太富有了,所以你的后代它没有压力,没有压力,他就没有这种反脆弱性。所以他会把钱逐渐的去挥霍。在很简单的事情,他没有那种经济上压力,但是让他再传到下一代的时候,他的财富已经寥寥无几了,这就富不过三代,跟反脆弱性是不是特别的相关。
我突破这一障碍时,我们才能开始获得智慧和理性。所以,人无压力还有一句话叫什么人无压力轻飘飘,都是跟反脆弱性是相同的。换句话说,要反脆弱性的应用,那我们在直播间里面所有共读书籍的人,你可以问问你自己,人说我是爱读书啊。
那你爱读书,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说我爱读书,那么小的时候呢,由于家里面被定义为是商业资本家被批斗。我小时候看到被批斗,内心就想着一定要重振家族。到后面不断的读书,我们都知道书可以解决80%的问题,对不对?
但随着越来越读书就变化了,人家就会说,他特别喜欢读书,那你也会认为这是喜欢读书,就忘记了最初的原因。
那当我们现在共读书籍过程当中,发现追溯过去,找到了你这个反脆弱性的根源,你觉得你就是爱读书的你找一找背后是有原因的,那这个原因是什么?是反脆弱性。
欢迎大家每天早上7-8点在【思涵讲书】直播间共读书籍,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