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为此,课前我播放了许多关于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的图片及视频,以此来让学生入情境。然后,我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读课文,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通过读课文,学生找到出现了三次。那么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的呢?小组依次讨论得出第一次在父亲背痛绝望的时候,想到了这句话,让父亲重新充满信心,以致最后救出了14名孩子。再通过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亲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想象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

    接着讨论第二次,这次是阿曼达在废墟中听到爸爸的声音时说的话。正是由于这句话才让他变得勇敢,并把这种勇敢传递给了其它13名孩子,最终得救。而第三次是面对随时还会塌陷的废墟,阿曼达没有第一个先出来,而是把机会让给了其它人,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支柱还是源于那句话。从而让学生体会出一个年仅7岁孩子的了不起。

        最后,我顺势利导,父亲的坚持不懈,遵守诺言,最终救出了孩子;小小的阿曼达勇敢,无私无畏,最终领着他的同学等来了大家的救助。所以文章的最后说“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足之处,教学中追求速度,对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有时甚至句子讲完了居然忘了让学生朗读句子。以后要注意才对呀!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