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维弗雷多·帕累托尔弗雷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他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规律: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在部分国家,甚至集中在更小比例的人手中),他的发现成为商业社会的一条经验法则,即二八法则,也称80/20法则。
二八法则在生活中表现极其广泛,如:
20%的客户人员贡献了80%的销售额;
公司收入的80%主要来源于产品中的20%;
个人80%的价值其实来源自己20%的付出;
讨人喜欢部分的百分之80%来源于20%的性格特点。
上述例子是从积极的角度论证,消极方面同样适用于此法则。
80%的犯罪事件是由20%的罪犯引起的;
机械故障的80%是由20%的零部件引起的;
基于客服行业,一天心情糟糕是因为20%不讲理的客户造成的,比例甚至更低。
基于自身,我们对一个产品活服务的好坏区分,跟自己接触的客服代表有直接关系,但实际情况是客服代表是无法代表整个公司形象的,虽然深知此道理,但我们确无法客观评价。
积极方面跟消极方面的对比一目了然。理论落地一下:
现实生活中,我们80%的时间都在关心哪些事情没有做好,但研究表明,将注意力集中在我们为什么做好了才是进步的关键。
在恋爱中,因为做错了某些事情惹到对方不开心,总是去想为什么会惹到对方不开心。错,想明白为什么错了也没用(消极方面),应该去想怎么才能让对方开心(积极方面)。
工作中因为失误,导致事情没有做好,进而去想为什么会失误。错,去想为什么会犯错意义不大(消极方面),当务之急是想怎么弥补挽救才重要(积极方面)。
为什么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习惯性通过消极角度看问题呢?是因为我们被教育成这个思维模式了。
儿孩时,不管我们做什么,大人们都会给我们鼓励,给我们称赞和掌声,总是会从积极的角度引导我们。“这点做的特别好”;“没关系的,你看这方面你就很棒呀”等等;
但稍微大一点,他们的聚焦点,他们的角度就会变的消极,他们会关注我们做错了什么。“你这么大人了,怎么这点事儿都干不好”;“怎么能错3道题呢”等等;这种消极方面的教育一直会到我们毕业,更甚于延伸到工作中。
所以,我们要刻意的改变总是习惯于从消极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把80%的注意力聚焦在我们的优势上,违拗本身思维习惯需要很刻意,但老话儿讲,方法总比问题多。
1、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想想今天有什么期待的事情。(这句话一点也不空,期待什么就会留意什么,留意什么,就会发生什么)。
2、记录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听到了一段对话,看到一件事,帮助了一个人或收到了某人的短信等等,因为较为琐碎,所以需要及时记录,记录下来去看才能知道开心的缘由。
3、当他人做了一些有价值且积极的事情,无论自身是否是受益,都要认真的去赞美对方。糟糕的领导只会记住下属犯错,优秀的领导会赋能下属。
4、睡觉之前,回顾当天发生的事情。消极方面有哪些,积极方面有哪些,在这些事情中都感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人生真的没有错误这一说,有的只是不同的经历。那些所谓的错误,只是你认为是错误,或者他人强把“错”这个字赋予了这件事,假如抽身以第三视角来看,只是简单的一件事而已。
假如人生真的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我们每天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所以要需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数不多20%的积极方面,因为,正是这20%创造了我们生活中的80%,多提高这20%方面的占比,生活就会越无比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