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你不妨大胆一点

文/苏子游

普通人想要逆袭到底有多难?为什么听了很多大佬的讲话,依然选择躺平?

这是几天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他们惊人的相似,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稀里糊涂的结了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而吵架,还这遥遥无期的房贷,梦想早已破碎,眼神空洞,内心千疮百孔,想要改变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看了几本书,听了不少道理,过了许久,依旧停留在原地。

1、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要么帮助,要么抑制。

原生家庭这个问题,很多人应该深有体会了吧!

抛开一切,我们自己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父母有哪些相似之处。

从小到大,我们学到的观念是,对父母感恩、孝顺,努力吃苦,长大了报答家里人,孝悌文化根植于我们的血液里。

我们耳熟能详的《弟子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从道理上来说,这句话肯定是没错的。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的文化根基,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血脉。

但是任何一件事,做到了极端,就会走形。

我母亲就是十分孝顺的人,远在外地的母亲,时常挂念外公外婆过得好不好,冬天冷不冷,夏天热不热。

恨不得围在父母身边,孝顺父母,除了思想上挂念父母外,也要求我们按时打电话给老人,不要让老人孤单。

从这一层面来说,母亲是孝顺的典范。

不过,母亲往往因为外公外婆无人照顾,而彻夜难眠,抹眼泪。

认为我爸这边的亲戚是外人,不是自己人,哪怕自己的儿子也是和父亲一边的。

最后发展到,只要我父亲这边亲戚过得好,我母亲脸上就没有光彩,就闷闷不乐,因为她娘家过得不好。

我养了孩子,母亲也帮我带,不过她带孩子也不上心,时常忧愁外公外婆,痛骂我的舅妈(舅舅去世了),不照看外公外婆。

所以我的母亲基本不快乐的,因为娘家穷,外公外婆过得苦,就像一捆绳子,让母亲喘不过气来。

其实,外公外婆都有退休工资,那边还有大姨、小姨在那边照料,只不过没那么周全。

母亲的脑子基本被报恩思想给捆绑,这种压抑抑郁的氛围,一直在我的家里蔓延、深根。

我不打电话,就是没良心,父亲无论做什么,都要挨骂,因为我母亲不开心,因为娘家过得不好,然后就是和我爸吵架,爷爷奶奶不好,我把亲戚不好,都是坏良心,提到娘家的事就来精神,我爸这边的事她就无所谓。

我考上了大学,我才得以脱离这种压抑的环境。

我一直不快乐,很大原因是长期处于这种环境里。

除了被孝绑架之外,还有诸如不应该过分活跃,过分表达情绪是不好的行为,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要惹事,伤害别人,认为吃亏是福,尽管吃了亏回家不停地抱怨。

这种明明不舒服,吃了亏,非要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左右摇摆地性格,让我母亲痛苦万分。

他们不敢冒险,怕丢人,死板的执行道德,认为钱握在手里才是自己的,他们从不去思考,时间不值钱,委屈也不值钱,省吃俭用,苦了自己,依然在贫困线里徘徊,在他们眼里享福是有罪的,开心是不应该的,你一旦过分的表露自己的快乐,就会遭到打压。

比如我母亲喜欢种菜,但是她习惯把种的菜送给别人吃,获得好名声,而我说为啥不去市场卖,你看路边上这么多外地人,卖煎饼的、卖粥的、卖菜的。

立马遭到母亲的回击,遇到熟人多丢人啦,能赚多少钱,还有不少人做生意亏死的。

说了这么多原生家庭的一些观念,就是为了分析,为什么成了现在的我。

比如大学时,同学们都在学车,我没学,不是不想,而是我开始自我否定了,就我这样的家庭婚都结不起,买车做梦吧!

没学的代价就是,我要在上班的日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

另外不敢乱花钱,不敢吃点好的,因为父母吃得很差,穿得很差,我怎么能吃好的,穿好的,吃好的穿好的,自己心里就有愧疚感。

这就导致我不敢去大一点的餐厅,花钱缩手缩脚,到了谈恋爱的时候,谈崩了好几个,其实,我当时的工作还不错了。

我有一点钱,却不知道如何花钱。

直到后来,进入社会,接触了大量的人,我才意识到,花钱不是罪恶,一定的享受不是错。

省吃俭用苦了自己,不如勇敢去挣钱,想去的地方,我努力去,想吃的东西,就去买,不是为了享乐,而是告诉自己其实自己是配得上这样的生活,努力一下还是可以的。

当然过了这一关,就要面临人生的第二关,就业和结婚。

2、自身的发展,就业和结婚

小的时候,我们学过很多道理,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哲学上的一个道理,“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通俗地来讲,就是环境是第二位的,自己的内在行为才是根本的。当然这句话没毛病,但是我一度小看了环境的影响,过分相信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我的父母往往会这样想,成绩不好,就是我不努力,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每次都考这么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看报纸上一些穷山区的孩子都考上了清华北大,我为什么就考不上好大学?

他们往往会把考不好的理由归结于我不努力,但是背后的逻辑,他们一概不问,比如我初中一位好友,他的成绩非常好,家里条件也比我好一点。

他父亲就是一个文艺爱好者,所以他的家里有好多《读者》、《青年文摘》等书,他课余还和一个老教师学习奥数,他的家庭氛围比较好,父母通情达理,营养伙食也比较好。

我的环境就恶劣得多,母亲的抑郁不乐,父爱的长期缺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婆媳之间的矛盾,吃得比较差,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情绪化严重。

高中考大学选专业,父母也是一窍不通,都是自己瞎选,专业不好,就业就很难,如果当时有网络,我估计这种问题少了许多。

而我读大学时,发现身边不少同学,就规划好了。要么考研、考公、要么留学,找工作,我也是一头雾水,认为自己只要毕了业,就去找工作,一定可以赚大钱,直到进入社会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文科专业,就业太难了。

当我通过读书,提升了胆量,明白了很多道理。

比如“孝而不顺”,你可以孝顺,但是不要盲目顺从父母,那叫愚孝,让我从孝道的压抑里脱离出来。

比如“一个人只有自己幸福了,才有能力去关爱他人,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不再老好人一个,做一个健全的人。

比如“适当的享受不是罪恶,需要的东西就要争取。”我想要去巴厘岛,我就做攻略,努力去实现,我想要早期看日初,我就去实现。生活一定是我想要去过得好,而不是被动的想象,想要过好生活也是一种能力。

写了这么多,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要写。

我曾经度过一本书《百年孤独》,这本书备受推崇,里面人名字我早就忘了,我记得我看过豆瓣一个评论,为什么这个家族命运如此相似,他们的家族的孤独命运不断循环往复。

并不是说我读了一本书,就可以让我改变命运,而是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这么回事,就是我知道了我是我自己,所以我就可以跳出来看问题,做一些事情不让我的命运按照我祖辈的孤独方向走去。

3、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

所有的方法都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而阅读是一件门槛较低的能够提高认知的便捷方式。

而阅读中,读名著是一件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名著就是讲事情,讲规律,遵循逻辑,能够让你从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全方位,无死角的认识这个世界。

这些基本的规律和逻辑,能够解决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事业、家庭、婚姻、亲情、饮食、心理、文化等等,包罗万象。

正如俞敏洪说过:“如果你实在不知道干什么,那就都一百本书吧!”

读完了,你就有了答案。

生命只有一次,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失去它,你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只有一次,你不妨大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