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5《他乡的童年》系列感悟之一

有幸看到这部纪录片,这是一部有关童年和成长的系列纪录片,分别就日本、芬兰、印度、英国、以色列等国家的课堂、校园、家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切身交流,最后回到中国,探寻中国人自己对于成长的认知与追求。

在看过第一遍后,感觉思绪有点凌乱,有种他们都很好的感觉,但同时又觉得社会背景不同,需求也不同,所以并没有办法做拿来主义的困顿,于是我开始带着思考开启了二刷,这次想做的就是将过程中自己的思考一点点的记录下来,可能语序是杂乱无章的,也有可能颠三倒四,这也是允许的~当然也许还要三刷四刷才能有更深的感悟,没有关系,做好此次的真实思考和灵感激荡就达到目的了,所以文章所表达的想法仅代表个人当下瞬间的想法或者有限的认知观点,不做他用,如果你恰好有不同见解,欢迎保留意见~

第一部主要是讲日本的幼儿园教育,给我的启发是:幼儿园时刻,我们应该带着孩子尝试各种他好奇的东西,并且让他们尽情的释放天性!我们父母以及祖父母辈真的要一改孩子还小不能。。。。。。(此处省略千言万语)的认知,孩子虽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他们的认知,哪怕是我们的经验主义可以让他们弯道超车也不能拔苗助长!

看着纪录片中的莲花幼儿园的硬件设施,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沙子操场和大声喊叫的习惯,那种感受生命的苏醒(身体教育)通过洪亮的声音传递出来,这种训练他们称之为腹式呼吸,这种发声练习更重要的是用身体来带动自我的表达,(姿态不好,声音是无法洪亮的,是一种自我情绪和意识的表达),这些硬件设施我们国内幼儿园可能没有条件,但是父母自己可以针对性的给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满足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成长需求~

这个学校的运动量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质疑会不会让孩子太疲惫?但是园长的一句话让人折服——与其说孩子很疲惫,还不如说让孩子“完全燃烧”!对,就是这种感觉,特别认同!因为孩子在说,啊,我好累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心是喜悦的,这就是孩子的天性所在!

早上的问好也很特别:元气满满,精神饱满的喊上几句,培养感觉,这点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长大声音越小了呢?我觉得这也是培养自信的途径之一,值得借鉴而且也可行~ 

针对有不同意见的孩子,老师的做法是,听取他的想法,同时停止对他的要求,再用激励的语言鼓励他,并帮助他一起跟上其他小朋友!而我们现在的父母总是觉得,孩子要从小立好规矩,任何违背都不行,虽然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扩大化了,扩大到孩子的生活里每一件事,每一次情绪,这点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反思的!

幼儿园的两个品质:永不放弃的精神,有一颗时刻能为他人着想的内心。比如:分类放餐具。而且幼儿园开始,就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同时也会教育家长,让家长能够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例如:作为家长,当孩子20岁时,你会对孩子说什么?然后再回到当下,我想父母会若有所思吧~

另外,中国有句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现在的社会让人承受了太多压抑,所以眼泪治疗师这个行业在日本生根发芽,想想现在的中国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觉得能够释放自己的压抑也是非常必要的。

藤幼儿园的特性是以圆形为理念建造所有设施,将想法视觉化,有型的,可以接触的,(这点中国的幼儿园现在也做得很好)甚至一个移门都有教育意义,把事情做彻底的习惯,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幼儿园的小朋友有的是自己带食物的,有的是学校的配餐,学校就让他们按比例坐,这样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还可以培养相互分享,相互谦让,加深彼此感情以及自己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保护的平等局面。

这个学校还有一个亮点是,有个可以满足孩子们对水的好奇心的水龙头,而且没有水池的那种,教育意义是教育孩子节约用水,教育孩子及时关上水龙头。在中国可能想实施目前还不太可能,但是我觉得,水世界和下雨天让孩子踩水坑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者疗愈孩子们对水的情感依赖!所以务必记得告诉家人,有条件时,让孩子尽情的玩水吧~

当然纪录片中,还提到学校霸凌的现象,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是团体式的霸凌,而我们中国是小团体和个体或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霸凌,这个问题他们也逐步尝试和解决,相信全社会都在为此而努力寻找解决途径,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视~

      莲幼儿园的园长在园内每周更换一次条幅,条幅的口号,每周不同,比如: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告诉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而这周,园长换上去的是“不为也非不能---孟子”,我想这个习惯也是值得学习的一点,我打算在家里也可以每月或者每2周一幅字(结合我们家娃的特性)。另外,老师在放学前给孩子整理的时间也是非常好的教育意义,让孩子有始有终,这点中国的幼儿园也做得非常好~

总之,虽然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比较,但是,我们更多的还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教育做得更好,更细致,更有保护好孩子天性的初心,所以比较之后更多的是思考,不是思考为什么有差距?而是如何缩小差距?学习并结合我们的情况应用教育中更符合孩子特性的东西。不是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孩子送到那样现成的教育体制中去?而是思考如何做哪些改变?因为他们今天展现出来的教育体制也并非一蹴而就的,也是经过多少人,甚至多少代人的努力才实现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个家庭个体的改变,进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加油,国人父母们!改变从我们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05《他乡的童年》系列感悟之一)